杨七听到这个命令,微微皱了皱眉头,但他并没有说话。
从战争的角度看,赵光义这个一日令,难免有些急功近利了一些。
中军作为战场的中流砥柱,一定要稳,一稳再稳。
它就像是定海神针,只要它不动摇,左右两翼的兵马不论胜败,都决定不了战场的大局。
但是中军一旦急功近利了,那就难免会产生动摇,军力也会急速的消耗。
长此以往下去,一旦中军被耗弱下去,大局就不稳妥了。
……
赵光义的一日令,仅用的一天时间,就送到了曹彬手上。
拿到赵光义的一日令,曹彬有些茫然,又有些无奈。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曹彬率领的大军,虽然还没达到十倍于敌的人数上。
但是就战斗力而言,绝对在敌人的十倍之上。
曹彬对付铜台关,采用的就是围而佯攻之的谋略。
通过围困,给敌人施加压力,通过佯攻,不断的消磨敌人的斗志。
并不是曹彬不能一举拿下铜台关,而是因为强攻的话,对兵力损耗极大。
耗损兵力死磕铜台关,有点不划算。
作为一个战场上的统帅,他更注重的是整个战场的大局。
中军索要攻克的不只有一个铜台关。
后面还有幽州、顺州等等地,以及最后古北口,正面抗衡辽国主力大军。
从一开始,中军作战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攻城拔寨,而是不断的消耗辽国的主力大军,并且在最后的战场上,一举攻克辽国大军。
在最开始的时候,占领辽国多少城池,那都是次要的。
不能击溃辽国主力大军的话,占领再多的城池也是要还回去的。
唯有击溃了辽国的主力大军,大宋才能轻轻松松的在燕云十六州上插旗,占地盘。
这就是统帅和将军的区别。
将军看到的只有一城一地的得失。
而统帅看到的则是全局。
很显然,赵光义不想要全局,他更喜欢在最开始的时候多占一些地盘。
曹彬捏着赵光义的命令,后头望了一眼身后绵延数里的禁军大营,长叹了一口气。
“左右都是你赵家的兵马,你真要这么折腾,我这个当臣子的,又有什么资格拒绝呢?战就战吧。真要动摇了大局,非我曹彬知罪……”
低声感慨过后,曹彬转头吩咐他身后的曹家大郎,“去传令下去,集结大军,猛攻铜台关。日落之前,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铜台关。”
曹家大郎领命,下去传令给鼓手,擂鼓聚将。
沉重的鼓点声响起,一个个禁军将士,穿戴着步人甲,齐齐的集合在校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