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然后翻石膏模具,最后浇铸蜡像成型。
只不过以前没有环氧树脂这些纤维强化塑料,所以蜡像馆才从几百年前传承下来这种栩栩如生的造型方式。
其实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用玻璃钢替代了,毕竟强度上面可以随便游客怎么摸啊折的,很结实。
郭槐生满意的看徒弟引入这么大的单子,等万长生说完才帮腔“成本费用肯定是万长生那边负担了,但雕塑设计费用那就不一定能按照外面的行情来,按照课时费来结算就是了,毕竟说白点,这件作品我希望大家能做成媲美《收租院》那样的传世经典,具象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大的难度,最难的是如何跨越时空感染现在的游客,特别是青年人,去理解当时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这么忘我,这么奉献,我就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我知道那种感觉,从旧社会过来,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这样美好的新社会,为子孙后代都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可他们肯定没想到物质丰裕了,反而丧文化、宅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化成了主流,万长生这个出发点非常好,我自己认领三到五座形象吧,先到先得。”
雕塑系的师生们自然不可能像大美社那样嘘自己领导,有几个老师倒是精明的听出来点含义,纷纷也报名认领了两三个形象。
毕竟就像万长生刚才描述的场景那样,几乎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物的独立塑像,起码都是两三一组展现某个场景。
但重点在于《收租院》当年就是以师生共同创作的形式,前后也是十多个人参与,最后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成绩。
钱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了。
因为跟着万长生这条锦鲤,就好比他已经多次在权威刊物获奖写论文,现在牵头写篇很有前途的论文,大家都可以跟着出力做数据最后署名。
这会儿会在乎这篇论文本身给多少润笔费吗?
不重要吧?
三言两语也分头把这活儿给揽承下来,连正在全力以赴做西亚雕塑的那些研究生,和许桡一起都要求也能参与这个。
不就是挤出点时间多做做写实的东西吗。
只要造型把握好了,具象写实不过是个堆砌时间的细致活儿而已,简单得很。
重点就在前期造型,绝对不会是服装模特那种呆板的肢体动态,绝对要从精气神上面凸显出来那个时代的风貌。
又不能是苦大仇深的高大上丰碑式脸谱造型。
所以不需要泥塑,光是手稿素描就已经是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了。
万长生把地下核工程基地的照片全都打印出来,再把设计组那边做的地下迷宫式通道结构制作成大画面挂在墙上,这每个分部巷道、工作间、控制室、反应堆坑都清晰分布,各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最打动人的时刻应该是怎么样,都得自己去查资料,琢磨构想。
然后万长生和郭槐生分别把关看稿子,如果连动态手稿都过不了关,平淡无奇了无新意的话,还是先别浪费时间做泥塑了。
不知道怎么构思啊,去学院博物馆把《收租院》的经典作品好好揣摩下。
当年的艺术家们也没在水牢里面被人打,也没交过租,那时候更没有网络图片可以搜索,看看最后是什么样的作品呈现。
苦大仇深的佃农和黄世仁之间的阶级差别,那就是贝赫耶跟塞丽梅之间的不共戴天啊!
农民珍惜的捧起地上撒掉的粮食,地主却毫不在意的踹翻粮筐,因为劳动者才会珍惜自己的成果,而统治者只在乎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表现这些细节就需要深刻感受体验。
而不是想当然的自以为是。
这才是促进整个雕塑系学术创新的积极氛围。
郭槐生真是别提多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