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缺乏云云,实际上明代用于制造贱金属货币的铜同样相当匮乏。
传统观念里的一两银兑一千钱,实际上即便满清也长期做不到。
满清保持这个兑换比要到乾隆中后期了。
所以在明末还有有个很大的问题,货币的制造使用原材料来源。
铜除了用来制造货币,当年还承担着大量的火器制造用途。
所以这块有个铜的双重消耗问题。
白银并不能代表一切,虽然白银货币在明末承担了相当部分的铜钱货币地位,但是铜币作为贱金属货币是日常相关的很重要的部分,这块被长期忽视了。
“五月纹银一两核钱八百四十文,六月止八百二十文矣。至于铺家所卖仅得七百六七十文不等”
这是雍正元年官价银铜兑换比和市场兑换比。
官价的波动是比市场滞后的。
明代是什么情况呢?
明代一两银是兑550到700文不等。
在李自成崛起前后,崇祯这位煤山战神的操作下,银铜兑换比去到1100到2200文。
因为铜的严重匮乏,导致明廷用掺有铜的铅钱去凑合,于是很快就凑合不下去了。
铜的匮乏问题在明代末期尤为突出,大量的火器制造和补充需要铜,货币同样需要,商品经济发展下对货币的需求量更多。
中国传统观念里的滇铜大开发是在清代,明末云南处于前线,而且产铜量不如清中期。
明代也无外来大量铜的来源,清人用来解决铜荒来源大头是日本。
而在明末,中国和日本处于战争,或者说是潜在战争状态,日本接连进攻了中国的附属国试图建立自己的“天下华夷”。
德川时代则是琉球。
清从顺治年就开始派船去日本买铜,康熙基本都仰仗洋铜,即便三藩之后重新控制云南,到雍正进口铜依旧占国内用铜的六成以上。
清没有两次倭寇之乱和朝鲜琉球的历史包袱,自然无所畏惧,即便铜船船主在日本被百般刁难,乃至日本公开索要中国情报都毫不在意。
日本人呵斥清人的官办铜船负责人如同奴隶。
“商人蠖行鼠伏,媚词泉涌,自同奴隶”,为了有交换获取铜货的机会以防满人苛责,清代洋船官商互相勾结,向日本人偷运军械盔甲器械,传播造船技术,找人渡海完成日本人要求的阵法教习,乃至清朝的武举前往日本教习弓箭,而这在明代是不可想象也是无法做到的。
明末的连续战争加重了上述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经济崩溃。
当时黄金尚未进入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而与白银货币相互匹配另一个铜钱体系,直接在崇祯后期干脆崩解了。
可以参考鸦片战争前,因为白银流出导致的银贵钱贱现象。
清廷用五六十年的时间把白银翻出两倍左右铜钱币值,清朝的经济就已经受不了了。
而在明末煤山战神朱由检的风骚操作下,铜钱贬值三四倍只用了区区的几年时间。
如果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财政不困难,还有谁的财政会困难。
清廷没了的话,洋人看着不行了,出面拾掇海关,续命满清的财政。
要不然满清还得早早灭亡,满清基本就死在这波上了。
而大清为啥烧鸦片开战,就是因为银贵钱贱,继续下去财政就要死了。
朱由检的货币体系比清廷鸦片前后崩的激烈多了。
朱由校手里的货币体系,交给朱由检的时候,是正常的货币体制。
朱由检从550到650的兑换比例翻倍,才用了短短四五年时间。
大清的铜钱贬值,稳定币值从1808年开始稳定破千,一路上涨,花了30年时间从1808年的一两银兑1040文,飙到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