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2 王体乾来访】(4 / 5)

明鹿鼎记 轩樟 65 字 2020-05-28

成立。

根据韦宝分析,或许还有一个理由,便是天启帝的一种权谋,或许是天启皇帝认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势太大,于是他故意让自己最宠的魏忠贤只当秉笔太监,与名义上的掌印形成制衡。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惯例由一名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这也是个关键位置,天启帝过于看重此位,所以让最宠的魏忠贤留在这个位置上。

但这条理由也不是很充分,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掌印太监提督东厂的特例,甚至出现过冯保兼掌司礼监、御马监、东厂三大权力源的情况。

所以韦宝认为相对最说得过去的理由还是天启帝想压制一下掌印太监的权势。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司礼监太监都算得上“内相”、“枢府”,明代内官的“官”和“职”是分开的。

其中司礼监职衔有三种:秉笔、随堂和提督,但掌印并非职衔,且掌监印者必为秉笔太监。

其中只有加秉笔、随堂职衔者,才能参预机务。而提督太监虽然地位高,但只管本监庶务,并不参预机务。

太监一词,是官职,并不负责具体事务,“秉笔”才是实际职衔,其中第一秉笔兼提督东厂。

决定内官实际管理事务方向的,并不是其本身的“官”,而是“职衔”。

这里的“职衔”理解成“差遣”也可以。

用明代地方的总督巡抚打个比方,李化龙曾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太监”相当于此处的“右佥都御史”,中后期只有“寄禄”的功用,与其本身的职掌关系不大。

“秉笔”才相当于“巡抚辽东”这一具体差遣。

此外,晚明宦官中,职衔有取代官职之势。

一些宦官因故死亡后,皇帝也多次追赠职衔而非赠官。

比如天启五年,朱由校西苑泛舟,小舟倾覆,同船的小宦官溺死,事后朱由校便“赠升乾清宫管事”职衔。

随着明代宦官体系、数量的发展,“太监”一词并不像原来的那般尊贵,到明亡时,民间已经开始使用“太监”作为全体宦官的代称,此后清朝沿袭,只以总管、管事等衔加以区分。

因此,综上,掌印太监虽然看上去是司礼监的首领,但其权力实际上并不如司礼监秉笔来得更大。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王体乾。

王体乾在《明史》中有传,但并未提及其生年以及入宫年份。

但在天启初年,王体乾已是尚膳监太监,而魏忠贤还在惜薪司,是沾了客氏的光才迁至司礼监。

由此可见,王体乾应该比魏忠贤资格老。

这是他能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原因之一。

但这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明史》明确指出,王体乾党附魏忠贤,掌印太监本该位列秉笔太监之上,但王体乾自觉地把自己置于魏忠贤之下。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魏忠贤不识字有很大关系。

所以王体乾实际上是挂了“一号领导“的名,在替魏忠贤干具体的活。

县高官和县长。按理说书记比县长大,然而这只是职务权力。

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个人权力。

当个人权力超过了职务权力,就会出现县长比书记说了更算的情况。

韦宝想不明白,一个像王体乾这么谨慎的人,现在又正是魏忠贤恨不得立刻铲除自己的当口上,自己已经向内阁递交了辞呈。

这个时候,自己势单力薄,王体乾找自己干什么?

如果是魏忠贤要找自己,应该会让人喊自己过去,而不会让人过来,更不会让王体乾过来。

所以王体乾这个时候过来,按照韦宝的判断,大概率是王体乾个人的行为。

“王公公。”韦宝亲自到大门口迎接,恭恭敬敬的拱手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