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熊廷弼当初到底有没有给四万两银子】(3 / 6)

明鹿鼎记 轩樟 9948 字 2020-04-01

,更是推心置腹、坚定决心。

照通俗的话语解释,意思就是你放心,让别人说去吧,一切无妨,照你的思路干去下吧,朕支持你。

据说,万历临死之前,身患重病,依然对熊廷弼分外关注,别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另眼相待,非看不可,且还要一一批复。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结束了。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也死了。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

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

自泰昌元年始,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

韦宝知道,辽东是出风头的地方,也是火山口。

稍微有点成绩,能传遍整个朝廷,稍微有点过错,也能把一个正常人完全的妖魔化。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

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掼纱帽”,他的结论有一句话“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罪浮于功”,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

熊廷弼倒霉的第二个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党争。

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为利用。

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

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

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

或许,人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政敌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

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

这个人,明史有评价“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

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据说他可以调动的人马,仅有离京时带的京营五千人。

而王化贞则握有实权,其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

明史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