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国家在商业上看的是宏观问题,不是个人问题,商人整体力量大不大、大商人是否会形成某种领域的垄断,若是有垄断是否可以轻易根除。说历朝大商人都是勾结权贵呼风唤雨,这句话本身是错的,可能只适用于明清。
而另外,既然是勾结权贵那就说明自己不是权贵,各地的权贵都是地主,正是重农的体现。
其次,宋朝工商税超过农业税是错的,因为工商税里包含了盐铁茶酒这样官办企业的收入,还包括了均输的收入。
真正的商业税相当于关税,这是低于田赋的,况且北宋中期以后,大量土地被隐藏或者地主勾结寺院官员,因为寺院官员土地免税,他们可以合法避税。
因此神宗时期的田赋不高也有很大的因素是收税不利。
重农抑商也要分朝代,秦朝是重农抑商,从战国到秦朝灭亡,出了多少个个大商人?
文景之治一度零关税,这是典型的要重振工商业,口号上也没有提出抑商。
汉武帝时期,说要打击商人,那就是真的打击商人,收高额的财产税,鼓励百姓举报漏税,一经举报,十有八、九就是抄家。
宋朝是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朝代,根本没有这样的口号,反而强调不与民争利,这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中国式说法。
明清的确是重农抑商的,要从宏观看,第一关税收入不高,第二是城镇化低得只有几个点,而汉唐宋在10~20之间。
原因是发展工商业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多修路其他都不要管。
但是这么大的帝国,有很强的离心力,如果都不管,很容易分裂。
像中国历史上不太管的典型,周、汉文景、唐,三个朝代均出现了分裂势头,其中文景之后的七国之乱是被成功镇压了。
但是春秋与唐中期后的蕃镇割据则不可逆。
很巧的是,这三个中央政府不太管的时期均出现了工商业的盛世。
因此,宁愿政府管得紧一点,你就不要发展工商业了,于是形成了汉朝后期的大庄园经济,大家圈地修堡垒,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还有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
他们要把帝国的命脉抓在自己手上。
重农抑商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华夏古代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增强经济实力。
而工商业会导致劳动力从土地上脱离,这样也不便于统治管辖,不利于统治者认定的维护稳定。
因而也有一定的原因,经济的发展水平最终还是要看实体经济。
商业是必要的,但是要抑制投机过热,而交易性的是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如果没有商业那就只能回到原始社会,或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
韦爵爷想开放十多个通商口岸,增加大明的海关税收,进一步把持大明商业。
并且想统管整个大明各地的水师,这样既能省下来很多军费,又能便于他介入大明的军事。
想法十分圆满,然而现实却非常的骨感。
韦宝自己也知道这种难度非常大,别说自己是一个外臣,即便是和皇帝穿一条裤子的魏忠贤想这么做,估计皇帝也不太可能答应,更不要说大臣们了。
“海防总督衙门可以由朝廷直接管理,可以由户部和兵部直属管理,甚至可以由内阁直接管理。”韦宝意识到今天的言论有可能给自己惹祸之后,大有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势。
韦宝觉得自己这么说了,就显得不是自己个人想牟利,自己真的是站在大明的角度想问题。
这的确起到了一点点作用,众人闻言,神色又缓和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