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号的坞舱里可以放置16艘冲锋舟,每艘冲锋舟长16米,宽32米,吃水06米,排水量16吨,载重55吨,用柴油机驱动,最大航速为18节,在最高航速下的航程为4050公里,而航速为12节时,航程可以达到80公里,一艘冲锋舟可以搭载45名士兵,含3名冲锋舟驾驶员,舟首装配一挺145毫米机枪。一共性可以将超过600名士兵投送上岸,为一个标准的合成营。
和此前华东政府建造的冲滩式的登陆舰相比,泰山号的兵力投送能力并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投送一个合成营的兵力,但冲滩式的登陆舰对登陆地点的要求很高,必须是地势平坦,暗礁不多的海滩,而泰山号是坞舱式登陆,担任登陆任务的冲锋舟吃水只有06米,因此在礁石较多,海况复杂的海滩,也能够实施登陆作战,作战的范围更广。
而且泰山号的舰体较大,可以给登陆的战士较好的休息空间,自持力也比较强,因此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登陆作战,而此前的冲滩式登陆舰吨位较小,只能在近距离活动,在作战范围上,也要差得多。可以说泰山号船坞登陆舰的服役,才使海军陆战队俱备了远海登陆作战能力,真正成为一支两栖作战的军队。
其实在这个时代,也只有人民军重视两栖登陆作战,其他国家,包括传统的海军英国,虽然也在海军中编制了登陆作战的军队,但在登陆作战方面,也没有什么战术理论,更不要说是建造专用于登陆作战的舰只,一般就是在军舰上搭载部份陆战士兵,开到近岸的距离放下军舰上搭载的救生舟,装载登陆作战的士兵,并且由士兵自己划行到岸边登陆。
这主要是由于这个时代发生的登陆作战并不多,虽然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都曾发动过在敌方的领土上登陆,但都是选择得在对方守卫松懈的海岸,并没有受到强硬的抵抗,只有华东政府参战之后,才发动了几次真正的登陆作战。而在旧时空里,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达达里昂海峡之战,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登陆作战。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陆作战这一作战模式,才广泛的被各大国重视起来。
但对元老来说,当然知道登陆作战的重要性,而且也有一套成熟的登陆作战理论战术,以及足够的经验,当然这些理论、经验要根据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技术水平进行一定的调整,如模仿长白山舰制造出这艘泰山号船坞登陆舰,但由于技术原因,只能用冲锋舟取代了长白山舰上的汽垫登陆艇,而下一步就是摸索这一型军舰的运用方式。
五天之后,在泰山号上居住的合成营基本都熟悉了军舰上的生活流程,并且也进行了几次开舱下水的演练,积累了一些使用经验。于是海军陆战队决定组织一次正式的登陆训练,将整个登陆的流程全部都走一遍。
泰山号停泊在距离海岸边大约10公里的地方,舰尾对着海岸的方向,其实如果真的登陆作战,肯定不会从10公里的距离开始,因为这还在岸炮的射程之内,虽然在发动登陆的时候,都是在岸防火力己经被摧毁了大半之后,但肯定会有一些剩余的炮火,因此如果是在战斗或是演习的时候,至少在距离海岸边15公里之外就应该发起登陆作战了,不过这只是一般训练,而且只是将登陆的流程都走一遍,也就没有那么严格,就从距离海岸边10公里开始。同时岸边也没有布置守卫的兵力。
罗岳等人坐在海滩的观礼台上观看,在这里整个海滩可以尽收眼底,而且借助望远镜,也能够看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在这个时代,也只能有这样的条件了,虽然现在华东政府库存还有几架摄像无人机,但不可能为这么一次训练动用。
各项工作都准备好之,观礼台上向空中打出三发信号弹,宣布这次登陆训练开式。在泰山号上,立刻拉起了开始登陆的铃声,一个合成营的士兵立刻都从自己的休息室里出来,在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