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观察团名单,夏博海、秦铮、肖建军、尚晋峰、诸亚平等人都很惊奇,因为这份名单可以算是将星璀璨,当然是指在未来。如观察团的团长胡蒂尔和他的表弟鲁登道夫,这两个人在旧时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德军中的著名将领,前者最著名的是开创了为突破堑壕防守,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胡蒂尔战术”,也称为“渗透战术”或“暴风突击”战术。简单的说就是集中少量精锐士兵组成突击部队,并配备能够单兵携带,火力较强的武器,在战场上寻找敌军的薄弱环节,并展开迅速的攻击;在突破阵地之后,并不停止而是继续向前进攻,扩大战果,将向左右展开,清理战场的任务交给后面的普通士兵。
在一战后期德国发起的“春季攻势”中,德国使用这一战术,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只是由于那时德国的国力不足,战术上的成功也改变不了大局,不过“胡蒂尔战术”却因此而功成名就。在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的闪电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胡蒂尔战术”的思路。
当然“胡蒂尔战术”其实并不是胡蒂尔一人创立,而是由德军的多位军官集体研究的结果,只不过胡蒂尔是一战中将这一战术运用最成功的人,而他的表弟鲁登道夫对这一战术的创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过鲁登道夫虽然没有在这一战术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个人光彩远比表兄更为耀眼,在开战之前,他只是一个少将,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不仅荣升上将,而且还担任了德国军方最高的职务—总参谋长。尽管德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鲁登道夫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组织能力和战术手腕,是一战中最好的陆军指挥官。
在旧时空里,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定义为是新老帝国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因此历史对参战的各方评价都不高,但从纯军事的角度看,胡蒂尔和鲁登道夫无疑都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军人,两人的作战思想、战术理念也都值得后世认真研究学习。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德国军事观察团的成员还有华东政府的老朋友海因里希亲王,他是观察团的副团长,也是海军部份的负责人,当然是挂名,亲王的主要任务是和华东政府进行政治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因为德国己有和华东政府结盟以对付俄国的思路,因此亲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试探了解华东政府的态度。而海军人员的实际负责人是莱菌哈特舍尔,他己是第二次来中国,上次是作为德国为华东政府建造军舰的德方负责人来到青岛,并且参加了爪哇海战,这次也是舍尔主要申请,并且得到了德国的海军大臣提尔皮茨的支持。海军的人员被分派到几艘巡洋舰上,参加封锁对马海峡的巡航,而舍尔暂时留在青岛,参加人民军海军的舰长交流班,并了解对马海战的详细过程。
相比于德国观察团的星光灿烂,美国的军事观察团的星光就要暗淡得多了,除带队的是约翰?约瑟夫?潘兴准将之外,基本没有多少穿越者认识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旧时空里美国是在一战末期才参战,因此在一战中并有出现多少名将,而美国的知名将领基本都是在二战时出现的,现在这批人都还是低级军官,都没有入选观察团。
潘兴是极少在一战中出名的美国将军,而且他也是刚刚才提升为准将的,在此之前他是美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在日俄战争开始之后,任日俄战争的军事观察员,并在奉天会战之后,返回美国向罗斯福总统报告战争的详细情况,深得罗斯福的赏识,并利用总统的权力,将潘兴由上尉直接提升为准将。
不过潘兴离开远东战场没多久,战局就发生了逆转,潘兴所收集的资料全部作废了,不过罗斯福总统认为潘兴在亚洲任职的时间长,而且又当过军事观察员,因此这次组建军事观察团,才任命潘兴为团长带队,再到远东观摩战争,并且了解华东政府的态度,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