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官方喉舌(2 / 3)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2088 字 1个月前

规模估计不小,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地招募几十个兵,这种消息的份量肯定还不够登上官方媒体的头版头条;二是当地驻军就地训练新兵,而非送回胜利港的民团军训基地培训,这说明当地的驻军权限极大,亦或是有比较大的兵力缺口需要尽快填补,李奈个人认为可能是后一种情况——海汉人要在台湾殖民,自然需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新殖民点,如果能够就近调动人马,显然要比从三亚千里迢迢调兵过去更为便捷省事。

在这篇新闻稿下面,还有一篇篇幅不长的评论员文章,署名是“天山奇石”,李奈知道这是宁崎在官媒上的笔名,当下便接着看了下去。文章中主要是讲述海汉移民政策对于拯救大明战争难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为海汉执委会的仁慈举动欢呼的同时,也对大明目前内外战事不断的状况表示了担忧。

李奈注意到结尾处笔者提到“大明目前所遇之困境,并非只是外敌内患同时作乱之果,实乃现行政体之天然弊病,无药可解。海汉援助虽可缓其一时之痛,却无法治其病根。北方之乱,尚无法展望其终结之日。天下乐土,只在海汉治下之地。”

这段文章的评述简直可以用“大逆不道”来形容了,不过以海汉今时今日在南方的影响力,就算再加十倍的大逆不道,官府也只会当作没有看到。海汉人把海南岛已经经营成了国中之国,难道福广两地的大官们真的看不到吗?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视若无睹,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凭大明这块招牌已经无法撼动海汉,冒然招惹海汉反倒会给自己惹一身骚。而且如今的福广两省官场上,有几个穿官服的敢发誓自己与海汉一点利益瓜葛都没有?得罪海汉人就等于是跟自己过不去,跟银子过不去,跟周围的同僚过不去,谁会愿意去出这种头?

也只有海汉人敢于这么明目张胆地宣扬这种反大明的论调,换个地方换个角色,早就被治罪打入大牢了。李奈对此倒是已经习以为常,毕竟宁崎可是说过“大明比海汉差了三百多年”这种话的人,在过去出版的《海汉参考》上也不止一次发表过类似论调的文章,要让他写出夸奖大明的文章,估计比登天还难上几分。

李奈继续翻看其他版面的内容,倒是没有什么其他的大新闻,占据版面最多的是最新一期海汉基层干部培训班顺利结业的消息。这篇新闻通稿中不仅列出了参加进修班的学员名单和所属单位,而且还有众多海汉机构、协作单位和合作伙伴的贺词,报纸上的祝贺名单比学员名单要长了好几倍,这景象也是叹为观止。当然了,李奈很快就在下面的名单中找到了自家商行的名字,而且是在合作伙伴名单中排名第一,第二是“琼联发”,第三则是福建商会,足见“福瑞丰”的地位之特殊。

不过李奈更在意的东西倒不是这个名单的排序问题,而是这件事所折射出来的海汉社会变化。外面的人或许并不是很清楚“海汉基层干部”是个什么编制,但李奈却知道这其中的门道。海汉正是靠着自己培养的官僚队伍,逐步架空了治下地区的大明地方官府,而这些海汉基层干部,也一点一点地取代了原本由官府负责的田产、保甲、税赋、治安、卫生等方面的职能,重新组成了海汉式的社会架构。

李奈其实也说不清海汉人操弄的这套官僚体系比起大明到底有哪些优势,但很显然海汉官方机构运作效率要高得多,类似铺路修桥、兴修水利、开荒屯垦这类的事务,海汉人往往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大明地方官府需要一两年才能做完的工作。海汉所培训出来的这些基层干部,论文化肯定比不了读书人出身的大明官员,但实际操作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却要强出不少。

李奈叹了一口气,草草翻完了其余的版面,然后将《海汉参考》放到一旁,拿起了《海汉快报》。或许是因为价格的愿意,这《快报》的纸质和印刷质量都比《参考》要略差一档,不过排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