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主入席,美酒佳肴,吕雉与李恪并作东道,陈平、陆衍种沧海三人作陪,阿狄则领着十余夏女往来侍候。
酒过三旬,菜过五味,李恪笑着说“兄长,你与信君为出仕而来,我处正有三职供二位挑选。”
“三职?”
陈平和陆衍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古怪。
韩信看着陈平的脸色若有所悟“不知夏子说的,可是您当年为平君与衍君备下的那三个职位?”
“原来平君都与你们说了。”李恪失笑一声,神色坦然,“二位有大才,于蒙将军处当能大展,换在郡县亦可从政。唯在我处,无兵,无职,唯有一刀一笔可用。我不知二位是否有屈就之意,故实不敢直言相请。”
几乎一样的题式与选项,一从军,一从政,一为刀笔,守书李恪。这个问题看似是问去处,可事实上,问的却是出身。
大秦入仕四条通途,任子、推择、学室、守书,其中学室是为平民准备的,任子是为勋贵准备的,唯有推择与守书二个出身适合他们这些空有才华,却没有身份和学室背景的游士。
这其中,推择就是举贤。以李恪现在的身份和位阶,举贤几乎没有被驳回的可能,经他举荐的人肯定能博得官身,大致在佐史起步,至高不会超过同县长的职级。
至于后续的发展,则要看个人的才华和上司的赏识,说白了,是成是败皆由经营二字。
而守书恰恰与之相反,若是选择了这条路,他们等于是主动在自己身上打下李恪的烙印,早早便表明立场身份,从此与李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该选哪条路呢?
韩信探询似看向李左车,李左车无奈耸肩“信兄实不必看我意思,凡大秦勋贵、重臣,无一不知翁的身份,故而……”
韩信苦笑一声。
随着李泊在李恪的推荐下就任上郡郡守,李泊一门其实早就已经表明了要与李恪共进退,李左车根本不需要选,需要选的只是他。
守书,还是推择?
韩信看着李恪,心中感慨万千。
当初两人在淮阴初遇,李恪是籍籍无名的墨家士子,他是里中一介浪荡,身份虽有差,却远没有像今日这般天差地别。
跨下辱,漂母祭,李恪当助则助,当礼则礼,其谦和如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次李恪为他准备了一封荐书,去往槐里,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他在槐里一学数载,李氏对他颇为尊重,古今战策、孙子尉缭,他愿读便读,愿取便取。
在那里,他结识了左车,闯出了小小的才名,名声一直传进李信耳里,李信邀他坐论军事。
他第一次与豪贵人如此相近,那种紧张,忐忑,就如是立在岔口,不知归途。
他的表现糟糕透顶,居然大言不惭地评价了李信为将的多场战事,一一指点缺失,还直言攻楚一败,打没了李信的进取心,这才有了匈奴寇边时的患得患失……
那一夜后,李信就再没召见过他,李氏对他的态度也变得冷淡,仍许他阁中读兵书,却不再许抄录,外借。
可是另一方面,槐里却主动为他办了转籍,李信还托李泊为媒,把自己的庶女下嫁给他,不是入赘,是下嫁……
其妻嬴之楣,有姝丽之名,才贤兼举。她本与频阳王氏有婚约,听闻李信为了将婚约取回来,光赔罪的礼车就排出了整整一里……
如此贵女就这样毫无缘由地嫁入韩家,谨守着一田一宅,端严恭肃,从不乖张。自此后韩信读书,之楣农桑,两人还育下一子,韩门有后!
韩信至今也不知道李信是如何看他的,他只认清了一件事,依附贵人者,成败不由己!
今日,他与李恪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