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先安置,再分迁。”
史无言领受,扶苏对他点了点头,继续说“我与恪商议,河间农事多用机关,四季人力富余,所以在依秦律按里编民之余,驭民之法却要改。”
“仿苦酒里之成法,合耕,众工,开里坊,建里肆,统筹民力,公私共盈。坊肆之事,奔君,由你主持。”
扶苏说的是生产合作社的秦变产物,参考了苦酒里的私营和阳周的纯公营,用一种工分制和股份制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实现全民共得和多劳多得。
具体的方案随着扶苏分派由亲卫交在吕奔手里,吕奔作揖,躬身接过。
“治民之三,增民。眼下的河间郡,俘多,民少,迁民实边会迁来万户,待直道施工队入郡,又会带来数万徭役。”
“河间郡要大建,人力必不可缺,但随着大建推进,峻工日增,对人力的需求却会越来越低。故增民二法,留人、释俘。”
“留人者,推行奖惩,凡徭役、兵卒中行为优者,晋爵,授田,减租,吸引其将家眷迁来河间。释俘者,以现有战俘之数目,五年内开释其中八成,男立户,女婚配,愿耕者耕,愿牧者牧。总之无论如何,需保民足,此河间兴盛之本也!”
这一揽子威逼利诱,坑蒙拐骗的法子由素来端正的扶苏说出来,听得众人白眼直翻。
他们也知道扶苏说得没错,一个地区兴盛与否最终还是看人口,人口众,税赋就足,商贸就繁,潜力就大,就算遇上敌袭入境,也需要人口才能有强大的动员力。
众人齐应诺,扶苏顿了顿,说第四策。
“治民之四,分民。河间要治,就要使夷狄崇夏,夏人多尊。要实现此事,重在分籍。籍分上、中、下三类,说秦言,识秦篆为上民,税赋八分,可任少吏,子嗣入学室。说秦言,不识字为中民,税满,不任吏,子不可为佐史。不能熟用秦言者为下民,税增五成,余者与后父、赘婿一同。”
“民用夏姓,起夏名,无姓名者为下民。”
“民晋爵、爵晋级有考,抽试夏礼、秦律三题,不知者补试,三次不成者不晋。凡夏子籍晋爵者,转民籍,为秦人。”
“各县普推夏礼及简礼,冠、昏、丧三礼行夏礼者,县牙赐羊两头,钱千钱。”
“县治立学室,各城立学堂,年八至十四岁免束修,戍所立学站,授秦言,秦篆,年八至十四岁不学者,罪其翁媪,訾牛一头。”
“此事,以衍君、儒君主持,不得有误。”
陆衍和儒肃立起身“唯!”
“治民之五,官吏。恪君已经将直道总指的官吏皆要来了,你等建牙,可以他们为班底,不足之数清算上报,统一请咸阳调拨。各地少吏、有秩之任用则以本地为主,切记非上民不可任用,不足之数,则以军中功士退伍补之。”
“以上五条,可有疑议?”
扶苏用一句问话结束训话,然后环视一圈,确定众人皆无意见。
事实上他们也没法提意见。
郡内官佐中,凡李恪的亲信、嫡系都知道扶苏所说的是李恪的心思,不可能反对,而不是李恪亲近的,则估不准扶苏的发言中有几分始皇帝和大秦勋贵的用意,也无法强硬反驳。
而且扶苏所言并没有过份离经叛道,就算是与大秦惯例差别最大的分民一策也对秦人有足够的偏帮。
农牧混居的治理毕竟是大秦的新课题,很多事情总要尝试,才有完善改正的余地。
议题通过,李恪睁开眼迎回扶苏,也预示着会议进入第三阶段,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