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大夫驱逐至五人,至于四百至八百石的中坚官员,他更是直接一扫而空,一个不留。
他心中甚至可惜,因为大秦仍保有近十个郡的统治基础,他不能把秦官和选择了胡亥的老秦勋贵真的一网打尽。
退而求其次,他选择保留那些堪堪攀上四百石这个临朝秩级,尚未形成明确政治立场的那些个散郎、侍郎。
他们相对年轻,他们处在官场下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得不到展露才华的空间,只能在散官和属官的位置上反复流转,直到年老体衰,终结官途。
那个叫阴荷华的倒霉蛋就是他们的标杆式人物。
李恪代扶苏给他们宣示了恩德。
在离开咸阳前,李恪要求假相羌瘣竭力维持住秦廷运转之稳定。为了达成李恪的无理要求,羌瘣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眼下这些官大吏之间拔擢人才,给予他们在两廷合并前的短短空窗期中充分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和空间。
近几日,相府会派出大量的任状,茫茫多不起眼的官吏会顶着一个假字骤临高位,硬着头皮去处置那些他们不甚熟悉的一国之政。
李恪不担心他们尸位素餐,也不担心他们究竟能不能胜任。
因为合并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注定要回归到原本的属官之身,或许一无所得,或许积功获得一两个秩级的提升。也有少部分才华出众的会得到认同,退而为辅,晋升中游。
唯有少部分能力强且运气好的幸运儿才有可能留作原任,但同样的,也会有差不多一样的不幸者因为才不胜任或是这样那样的疏漏,最终被弃而不同。
但无论如何,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他们获得了公平的证明能力的机会。
维护扶苏的正统地位带给他们这样的特权,则唯有拥护扶苏的正统,他们的经历才得以称之为正统。
这才是李恪最终的目的,通过这场政争,消灭正统之辩,同时明确雍廷在未来的新秦廷当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主导国政。
李恪成功了。
经此一遭,扶苏以正统临朝的一切障碍都扫平了,这也意味着他这场耗时几年的谋划、追求也终于得尽了全功。
武关还有一场血战在等着他,那是对成果的守护;扶苏在巨鹿的大地上奔驰,那是对权威的益强。
除此二者,余者诸如那些在这场风波中被李恪一把薅尽的老秦旧贵,亦或是赵高在公子高诏书上的后手以及对蒙恬之死的嫁祸离间,都不过是于他个饶挑战。
李恪不惧怕挑战。
在这里,此时,此刻,此国,此世,大秦的钜子远比大秦的正统强大,他……也远比这个帝国本身更强大。
区区挑战,以前不尽,以后无穷,战,则矣。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