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仇首王的蛮横无理之语,公孙旦气的说不出话来。旁边的徐荣开口道:“公孙兄,不用理会这厮,汝只管指挥列口官兵准备迎战。某麾下的军团现在全屯于列口城中,待他们攻城正酣时,突袭而出,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也给这些蛮夷一个深刻的教训。”
公孙旦点点头,然后又疑问道:“徐兄,如此我等定能好好教训这蛮夷一番,可是如此一来,岂不是让大梁提前与百济为敌?百济如今在马韩之中实力最大,算是名义上的盟主。若与百济为敌便也等同直接向马韩开战了。这岂不是打乱了先平带方乐浪,再收三韩的攻略计划?”
“无妨!圣上总教导我等说,在外统兵对仗,要随机应变,不能总循于计略。因为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既然百济先来挑衅,就先征服百济,再定三韩。也许这比此前定的计划更好,因为从三韩走水路通中原大后方比从辽东陆路通途中原更为方便。”
公孙旦琢磨了几息,对照徐荣语句的上下文方才理解了他这带着古怪词汇的语意。因为冯宇的影响,大梁朝廷中,多了一些新词新语。
此时,城下的仇首王也不再废话,策马跑回本阵后,挥了挥手,部署在城下三千人马上下的百济军阵中战鼓齐鸣,军阵中所有的步卒队列开始缓缓向前推进,并且速度越来越快。他们中的弓弩手在接近城墙时,密集的箭矢已如同飞蝗般向城头飞来。
徐荣已吩咐副将下城去安排部署准备打反击的人马,自己却蹲在垛墙后观察着战局。他摸到一支掉落在城墙甬道上的箭矢,仔细观察起来。发现这箭矢的箭簇居然是青铜的三棱箭簇,当下这种样式的箭簇在中原很少见到了,而且也没人再会用青铜来打造箭簇,一般用的是熟铁甚至精钢来打造。梁军正规军团则是统一用最新的乌兹钢来打造箭簇。徐荣暗自冷笑道,当初皇帝为三韩开边部队定为两个军团,朝廷中还有些人嫌少了。可皇帝说考虑到现有大梁的兵力,所需镇守的广大国境,还有物资补给能力,最多也就能提供两个军团的兵力。再多就肯定要大幅消耗民力和国力了。如今看来马韩中实力最大的百济也不过如此,两个军团的兵力平定收服海东绰绰有余。
徐荣思忖时,城下已传来阵阵叽哩哇啦的呐喊之声,百济兵正蜂涌到城墙下,沿着城墙竖起密密麻麻的登城云梯。徐荣二话不说,低身移动到梯道口,跑下城去。
一名百济扶余人将领,身披双层甲,口叼二尺弯刀,双手两脚并用,身先士卒的向云梯上飞快爬了上来,他的后面还跟随着大量百济步卒。就在这百济将领距离城头不到四尺时,一个硕大的巨石已当头落下,篷的一声便砸瘪了他的头盔,身体如同秤砣般坠落下去。
这抛砸石头的城头守军还未来及收回身体,紧跟在那百济将领身后的一名百济弩手将早已上好箭矢的手弩举了起来,射出一箭。这一箭正中这守军兵卒的眼睛,深入颅内两尺,他晃了两晃也一头栽下了城池。
在双方激烈的互相抛砸攒射攻击中,一名顶着大盾,身披双层重甲的百济头目终于登上了垛墙的垛口。他正对面的一名守军兵卒,呐喊着将手中矛枪刺入了他的身体,只可惜这一击力道过小,只穿透了一层甲,却被最后一层甲抵住。
这兵卒胀红了脸,使出吃奶的劲向前推着枪矛,对面身高七尺的扶余大汉却是纹丝不动,还有空挥舞左手的大盾击飞了一名欺上前的守军刀盾手。那使枪的兵卒只好收枪,准备蓄力后再捅一枪,不料刚一收枪这扶余大汉就借势冲上一步,刀光闪过,便将这守军兵卒的脑袋砍落在地。
这百济头目抄起脑袋哈哈大笑着时,却没注意到一名守军弩手悄然来到他身后,将箭簇对准他那没被头盔盖住的太阳穴,扣动了悬刀。扶余大汉七尺长的身躯顿时直挺挺的扑到在城墙甬道上。与此同时,又有一名百济步卒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