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最好结局(1 / 3)

王应麟的心思正如皇帝猜测的一样。他宦海沉浮几十年,又熟知历史典故,深知内廷虽然有不得干涉外政的约束。但是规矩是人定的,也可以随时被废除。

内廷作为负责皇室事务的机构,看似只是负责管理皇帝生活起居,但也是最靠近皇帝的人,非是亲信不能担任。所以内廷还有小朝廷之说,一旦皇帝的旨意难以在外朝得到执行,其就可以利用‘小人’去做,并重新控制朝政,夺回权力。

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历朝中的宫闱之乱、外戚干政、内侍擅权等等看似是内廷混乱,其实根源还是内廷和外朝间的权力斗争激化引发的。因而外朝向来对内廷保持着警惕,打着各种旗号,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内廷的权力,干涉皇家内部事务。

王应麟也清楚当下内廷权力很大,当年的军机处可以越过外朝,直接发布谕令,插手六部事务,调动军队,对官员进行任免。而今军机处虽然名存实亡,但是那个‘御前办’还在,说是负责沟通内廷与外朝的联络,协助皇帝处理公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陛下处理军政事务的助手,左右皇帝决定的一股潜在力量。

而王应麟也不得不佩服小皇帝的识人的眼光和调教下属的本事。看看当下御前办的出去的林之武、蔡乔、蔡若水、庄公从都已经是坐镇一方的大员,治世能臣,而他们当初的出身都不过是普通士子而已。

现下御前办的实力,因为‘老人’们的外派,而有所削弱大不如从前,但是现在的陈识时、马端临和徐无难也皆是一时的俊杰,稍加调教和历练,不出数年也能独当一面。还有时时伴在皇帝身边的御前护军都统倪亮,从前不过是个乡下野小子,如今也是能谋善战的大将了。

最让外朝忌惮的还是御前护军这支武装力量,它名义上归属枢密院,但是枢密院是调不动的,他只听从皇帝的谕令。而其从吃穿到武器皆是由内库供给,与外朝无关,这也决定了护军只忠于皇帝,而绝不会听从外朝的调动,成为皇帝直辖的军外之军。

作为整个北伐的亲历着,御前护军的战斗力也给王应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江东和符离战役中皆承担了最为艰巨的任务,面对强敌毫不退缩,敢打敢冲,每战皆能重创敌军,取得胜利。而在樊城之战中,护军一旅千里转进,半日就攻克城池,其战斗力可见一斑。

有这样一支强军在旁,警卫京畿,拱卫皇城,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动乱,陛下一声招呼,他们就能将一切反对势力碾成齑粉。想想那些士绅,欲靠着巫汉神棍挑动民意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士子的上书,就想迫使皇帝屈服,真是不知量力。

况且大宋几十万禁军对小皇帝忠心耿耿,王应麟以为前往荆襄督战,会有一番波折,但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在小皇帝面前也生不起反抗之心,一个个束手就缚。而其在士兵中的威望更是无人可及,不待其下令,军卒们便自发的冒着抗令的风险前去迎驾。可见小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力,即便太祖也难以企及。

想到此,王应麟生出种无力感,当前小皇帝已经非是十年前的那个孩子了,他悄然间已经完成了布局,在朝廷中有了自己的班底,在地方已经不动声色安插进去了自己的心腹之臣,使得他的谕令可以得到贯彻和执行。而通过此次北伐,再次巩固了在军中的威望。尤其是亲征襄阳,顺势消除了行朝旧将在军中的最后一股势力。

这次恢复三省,不过是皇帝通过整合朝廷各方势力,让自己的亲信得以进入最高权力机构,分化和削弱反对力量,从而完成自己掌控朝廷计划的最后一步而已。再待几年,即便如自己这般老臣也要致仕,那时候朝廷上下就只有皇帝一个声音,没有人能够挑战其的权威了。

一个孩子从多年前就开始布下了这么大一个局,想想都让人觉得可怕,可这也证明了小皇帝心思之缜密,眼光之长远,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