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 我也有田(2 / 3)

小商贩,他们无一不是售卖应时之物。

春牛不仅是迎春仪式上的主角,也成为新春之际的吉祥物。土春牛有限,很多人未必能抢上,于是有需求就有生产。为了满足百姓喜欢春牛的美好愿望,弥补市民未抢到土牛的遗憾,广场上、甚至绵延到御街上的小贩还专门仿效制作小春牛出卖。

这些小春牛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非常漂亮。人们争相购买,将其带回家中当艺术品欣赏,或当礼物送人,以求吉祥如意。与此同时,男人们“鞭春”时,女人们“戴春”,她们头戴色彩艳丽的头饰,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饰物,老人和孩子则不忘“咬春”,就是吃春卷、春饼。这一系列习俗又催生了不少小生意,给城中更平添了几分繁华的气息。

“官家,这里是太狭窄了,难以挤得下这么多人!”王德在旁道。

“是啊,若是再大些,就可以容得下更多的商贩和游人,可以售卖更多的东西,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赵昺有些遗憾地道,“过几日,便是上元节,场前搭起鳌山,又要支起诸多彩棚,地方显得更加狭小,不得不将那些商贩驱逐出场!”

“官家,是不是想修复旧宫?”王德笑着问道。

“修复旧宫,工程浩大,花费甚多,此事只能后延!”赵昺言道。

“那是否要将周边的住户迁走一些,也可扩充广场。”王德又建议道。

“那更是扰民之举,不宜动迁!”赵昺言道。当初选择崇德宫作为皇城也是无奈之举,但是位置实在是不好,此地偏于御街一侧,往来不便,且限于周边环境,也难以扩建,导致现下的问题成了死结……

喧闹的正月过后,赵昺又迎来一场典仪——亲耕劝农,这个事儿他还是头一次经历。

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历朝的基本国策,重农劝农,《周礼》注曰“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盖其义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逸也。”

随即亲耕就成为不少皇帝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如今的领导清明节种棵树、工程奠基挖锹土不同的是,宋朝有好几位皇帝不但有“自留地”,还亲自下地体验稼穑之艰难,考察、研究农业技术与生产情况,有的皇帝似乎农技水平还不低。

宋朝皇帝的“自留地”分为两部分,除了禁中内苑,还有就是皇帝和大臣们共同参与农事的“藉田”。藉田始于周,后历代相承。虽名义上为天子亲耕之田,实际就是在京郊设置的国营农场。北宋于京城东南划出千亩土地作为藉田,设置藉田令一员,建先农坛于其中,在东南角建神仓,选拔士兵中有农事知识的人为藉田兵。

籍田除了种植粮食,还有果树蔬菜,饲养牲畜。藉田上的产品首先是用来荐新,宫中一年中所有祀祭用的祭品都要由藉田来。而后是进御,还有富余的话,则用来卖钱,以支付其他的一些杂费开支,剩下的就上交内藏库,算是皇家祭品的专供之地。

过去皇帝的“自留地”,其中的藉田分布在京城四周,与郊区接壤。但在皇宫大内也有农田分布,就比较稀奇。要知道后苑本是皇宫帝妃们宴游之处,然而在南宋皇帝的后苑,农业场景却随处可见。这些地方也就成为皇帝和大臣们了解农业、体察民情、观察庄稼,甚至进行农事实验的场所。

早在绍兴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宋高宗对辅臣曰“朕闻祖宗时禁中有打麦殿,今朕于后圃令人引水灌畦种稻,不惟务农重谷,示王政所先,亦欲知稼穑之艰难。”可见人家赵构在战争时期就开始研究水稻种植技术了,不仅如此,他还对养蚕技术颇有心得。

相比之下,赵昺就差多了。当初行朝在琼州时,大量人口的涌入府城,城里连耗子挤得都没有地方住了,他住在比之现在还小的不知多少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