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章 阆中之地(2 / 3)

性丝毫不下于守卫剑阁。让张飞镇守阆中,在让其发挥自己的军事素质守卫米仓道的同时,阆中的位置又可以监控北、东两个方向,继而影响到刘备军团的整体战略。

在这个情况下,阆中地区对于蜀汉就显得尤为重要。阆中地区既扼住米仓道的通路,兼顾四方,同时也引导着蜀汉的战略转移,重要性可见一斑。建安十八年到建安二十四年,蜀汉集团重心在北,图谋汉中,彼时张飞在此处起到防御作用,如果前线战事失利,蜀汉可以退保四川盆地。

建安二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五年,由于东吴偷袭关羽,荆州丢失,刘备谋求与东吴开战,张飞镇守阆中,是兼顾各方的最好位置,既可以溯嘉陵江南下进入江州,又可以威胁荆州腹地,北面也可随时支援兵力单薄的魏延。

现下宋军夺取川蜀主要的目的是切断蒙元自此迂回沿长江顺流而下,直驱江南的通路。另外就是可以夺取进去陕甘地区的一个立足点。而阆中地区正是四达的枢纽之地,向北可以作为进取汉中和陇州的前进基地和后勤辎重囤积地,向南可以作为阻挡蒙元军队南下的重要关隘。

因此阆中的重要性虽然不降蜀汉时期事关国运那么重要,但是也是左右局地形势的要地。而汪氏定然明白阆中的重要性,失去这个前哨要地,宋军就能直逼汉中,威胁他们的世居之地——陇州。因此才迟迟不愿意移交给大宋,并不惜违背圣旨,与宋军在此开战。

而阆中地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存在于蜀汉政权和当下,在后世战争中,阆中连接着陕西和四川的交界,向来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以阆中地区的城防建设来看,如果两军对峙于此,占据阆中的城池对于攻守双方来说都相当重要。

阆中的城池是蒙元保宁府的府治所在,早在战国时期,巴国就曾在此地建都。从地图上看,保宁府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如果从南面向保宁府城进攻,即便有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也难以展开。并且江对面的阡陌之间遍是良田,即便想采取长期的围困也难以成功。

赵昺记的在明末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大战。南明政权经过注入大西军新鲜血液后,永历朝廷在东、北两个方向组织大规模反击。东进的李定国复地千里;北线的刘文秀也是高歌猛进,尽复四川盆地。而相比明军的复地千里,清朝吴三桂、李国翰等将领日子可没那么好过。

在明军刘文秀的猛烈攻势下,吴三桂把四川除了保宁府之外的府、州驻地丢了个精光后仓皇退守保宁府并计划转进陕西,由此,阆中地区迎来了一场惨烈大战。考虑到保宁的地形因素,先前打了一路胜仗的刘文秀选择放弃稳扎稳打,迅速与吴三桂寻求决战。

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据保宁,吴三桂则可随时威胁四川腹地,进攻屯驻于重庆、成都的明军,即便是出于日后经营四川的考虑,保宁府当时也急需拿下。再者,如果明军在保宁将吴三桂等部一举歼灭,清军原本部署于甘陕、四川的西部防御力量将为之一空,明军将扭转长期被动挨打的形势,实现“力恢陕豫”的战略目标。

面对明军,对手又是被吴三桂评价为“此生未遇如此之劲敌”的刘文秀,吴三桂军所能依仗的也只有保宁府城独特地形和坚固城防。但保宁独特的城池建设,也让长于军阵的刘文秀在兵力部署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考虑到刘文秀保宁之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清军位于西部地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部署对保宁府城的进攻时,刘文秀选择分散兵力,占领保宁府城各地的据点,继而对吴三桂军形成三面合围。

为了向三面环江的保宁府城发起进攻,刘文秀命令部队造桥贯通,让战力强的主力部队抢先渡过嘉陵江,然后以战力较弱的张先壁部等依据地势摆阵,并派遣张先壁的弟弟张先轸背水守浮桥,避免两岸的明军被割裂,阵线绵延数十里。

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