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改革,对那些蒙荫入学和由地方州学升入的士子进行详细分科,设律政、行政、财政等科,分门别类施教,培养朝廷行政专业人才。
同时建议户部开设农政、税务、海关。财会等专科学校;工部开办冶金、水利、交通、建筑、机械制造等专科学校;刑部、礼部、吏部和兵部也要逐步开办相应学校,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如过去那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入仕之后对自己所属一无所知,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皇帝的这个提议在廷议后也引发了一场争论,按照其的设想要从县学、州学中考选,学成后授予官身,可以说使得那些士子们有了更多的出路,而不需只是通过科举这座独木桥。但是也有人担心一旦全面实施,那些士子自然会屏弃过去的儒家经史,从而削弱了儒家在朝野中的地位,并在几十年后逐渐淡出朝廷。
陆秀夫自然明白术有专攻的道理,且有成例在先。皇帝对武学进行了大改,分设多科培养职业军人,改变了以往将官不是出自将门,就是发迹于军旅底层的局面,使得整个军队更为专业化,提高了整体素养之余,也使得作战效率更高。
另外陆秀夫以为一些科举失利的士子转投军武也让士人渗透到军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武间长期对立的局面。而从它想这不仅没有削弱士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反而使得士人可以更多的参与军事,打破了两者间的桎梏,势必减少了文武间的冲突,有利稳定朝局,从长期看对儒家有利而无害。
不过对于打压官宦世家陆秀夫心中也有余虑,毕竟世家子弟自小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家庭的熏陶,有着比之常人难得的见识和眼光,入仕后能够很快上手,同样会受到族亲和故旧的照顾得以升迁。而缺点同样明显,他们自幼锦衣玉食,无法体会到民间的疾苦。
更重要的世家子弟即受到家族的庇护,那么必然要回护家族,尤其是在国家政令会影响到家族利益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甚至不惜危害国家和君王。这种事例历史上不知凡几,陆秀夫以为这也可能是陛下下决心铲除他们的缘由。
寒门子弟入仕同样优缺点明显,他们求学不易,即便是耕读人家也无法请名师,也难以受到举荐进入书院受学,全凭自己的本事参加科举进入官场。因而他们体会到底层百姓生存的不易,在执政中就会考虑到民间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为他们发声。
此外这些寒门子弟入仕后往往有很强的上进心,做事认真,直言敢谏,大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性情,为成事不惜性命。且他们少了家族的羁绊,对朝廷和君王忠诚,能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成为君王的得力和放心的助力。
但是寒门子弟与世家子弟在出身上处于天然的弱势,从而缺乏远见和手段,行事难免‘粗鄙’,甚至没有底线。而他们往往掌握权柄后,念及自己当年的艰苦,便也会为自己的子女和家族考虑,想给他们一个富足安定的生活,却往往为此走入歧途,进而贪污受贿,利用权力侵吞财物,活成了自己最不愿意成为的人。
陛下当下提出以儒法治国,陆秀夫想这也是皇帝对此方面有所考虑,以道德约束其行为,以律法规范其所为,从而实现政治清平,官员廉洁奉公,百姓生活安乐的目的。
不过想来皇帝为实现这个目的付出也是很多。当初陛下大婚择后的时候,太后和朝臣们处于稳定民心和朝局的目的,择选了吴家女为后。而皇帝对此就十分抵触,最后太后不得不以亲政为要挟才使得其就范,却也留下帝后不合的隐忧。
在大婚当年的上元灯会上,吴家子弟冲撞了行驾,按说这种事情只是小事,略施惩罚就好。当皇帝却以此为由对吴家进行无情的打压,逼着吴氏一族所有子弟退出官场,并十年之内不得参加科举。这等于断绝了吴氏子弟入仕的途径,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