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的是数万士卒的生命。
而后在琼州的日子,赵昺处心积虑的培植亲信,死死的控制着军队,并利用经济手段挟制朝廷,经过十余年的经营才扭转了大宋延续近百年臣强君弱的局面。虽然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大规模屠戮权臣的事件,但其中的心酸和代价只有他自己明白……
现在自己掌控了全局,军队成为他的死忠,文官集团难以再插手军务。但后遗症同样明显,赵昺发现曾经的亲信军将也因为自己愈发的强势,而心生畏惧,竟然开始担心哪天因为功高震主而惨遭被诛,让他苦恼不已。
本来赵昺并不想在此时与众将摊牌,但是没想到赵孟锦却抢先揭开了盖子,那他只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否则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不仅导致军心不稳,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使得消极情绪蔓延,腐败丛生,军纪散乱,让好不容易打造的铁军毁于一旦。
在刚刚的谈话中,赵昺表明了态度,他对他们的信任依旧,且婉转的告诉他们若是依然难以打消顾虑,当下可以选择脱离一线部队回京养老,或是享受高官厚禄致仕还乡,并保留爵位荫及子孙,能够安享余生。
虽说是一将难求,而这些人也是追随自己多年的亲信,熟知军阵,使起来得心应手。可他也并非没有后手,当前武学为军队源源不断的中下级军官,而他之所以大兴武学,培养军官,也是为了减少旧军队中任人唯亲,近亲繁殖的弊端,保证军队忠于自己,忠于国家,而不是某个将领。
而今经过梯队式的培养,新一代高级将官已经成长起来,可能尚欠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但赵昺相信只要经过几次战役的锻炼,就能够担当起北伐的重任。
另外,赵昺也相信在座的将领心中清楚当下的形势,中低级军官的培养模式已经斩断了他们自立为王的念想。他们无法保证在自己生出异心的时候,能够拉走部队。早先第八军的例子就摆在眼前,经营十余年的部队,在大义和皇帝面前一切都成空。
再有,赵昺也已暗示他们,他还是青年,他们根本活不过自己,不存在为了保证年幼的储君顺利继位而做出屠戮功臣之举。只要安分守己,遵守法纪,那就不必要担心。反倒是如现在这般才是取死之道。
此外,赵昺相信在座的众人都不是傻子,又都是血性男儿,何去何从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论公他们谁也不想在收复中原之战中缺席,收复旧都,攻占敌国京城,那是何等的荣耀,必将会名留青史,流传万世。论私,即便不提与皇帝的私谊,为了家族和子孙也不能灰溜溜的还乡……
接下来,赵昺跳过了这个话题,重申军队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和职能,要为国家的利益服务。强调军队不仅要讲军事,还要讲政治,参与重大事宜的决策。同时告诫众将不得超越职权干涉政务,与地方州府争权。
为此赵昺还讲了刚刚发生的两个例子。
在此次紧急调度诸军赶赴都梁山中,庄思齐因为与地方州府关系恶劣,失去了地方的支持,不得不通过轻装强行军来赶时间,靠强迫途径的地方州县来获得给养。此次庄思齐的行为也是极为恶劣的,严重损害了军队的形象,伤害了地方的利益。也就是因为他做事还有底线,没有劫掠百姓,否则此次难逃被撤职查办的下场。
而孙恺部恰恰相反,他们重视与地方州县的关系,不仅遵守军纪,也严守法纪。在地方出现困难时皆会伸手相帮,协助地方维持治安外,帮助驻地修桥铺路,兴修水利。逢有灾害发生,在得到枢密院授权后,皆会积极救助。
因此在孙恺部接到开拔命令后,他们得到了地方官府有力的支持,主动协助他们筹措粮草,调拨夫役、车马运送,令沿途州县调拨物资整修道路,加固桥梁等等尽其所能的给予帮助,使得他们得以迅速完成集结,在防地区域内畅通无阻。
两厢对比,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