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2章 奋不顾身(1 / 3)

祥兴十八年二月初七,卯时刚过,真定南城半开,吊桥放下,几辆马车在一队骑兵的护送下出了城。

“咳咳……”第二辆车中传出了一阵剧烈的咳嗦声,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一般。

“静修先生,身体有佯,便不要过河了!”与其同车而行的陈孚一边捶背抚胸,一边劝说道。

“咳……”刘因又咳了片刻才勉强止住,用帕子擦擦嘴道,“勿庵先生,吾等受万户重托,身系满城十万军民的性命,怎能因微恙而误了大事!”

“静修先生身染重病依然为民操劳,真是让吾等汗颜啊!”陈孚拿过锦被搭在其的身上叹道。

“过誉了,只是尽吾等本分而已,即便身死也不负圣贤的教诲!”刘因摆摆手道。

“嗯,为民请命是吾辈责任,自当不畏个人荣辱安危!”陈孚点点头道。而他心中却满是苦涩。

他本是浙江临海人,父辈皆是大宋进士出身,江南沦陷后隐居乡里以藏书为乐。在至元年间,他不甘寂寞,以布衣之身将自己所作《大一统赋》献给朝廷,受到青睐,授临海上蔡书院山长,任满后升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擢奉训大夫。

以后受命以礼部郎中的身份出使安南,却也因盘踞在琼州的残宋行朝干扰无功而返。而后忽必烈汗驾崩,南朝出兵收复江南,他在朝堂争斗中失势被免职。可此时大宋复国成功,他已经难以归乡,只能通过同僚介绍来到真定暂居。

如今大宋中兴,连连北伐对蒙元用兵,已然攻入京畿腹地,到了真定城下,收复中原在望。想想自己若是能忍耐几年,便能赶上大宋复国,以自己的家世和才学无论是金榜题名,还是应召入仕皆不无可能。但一步只差,自己则成了大宋的叛臣,无论如何前途已然尽毁。

“吁……”出城不过二里,尚未过河,两人正说着话,突然车夫停下了车。

“为何不走了?”陈孚问道。

“禀两位先生,前边南朝大军正源源不断的开来,似要围城,我们此去怕是再难回去了!”车夫惊慌地道。

“哦!”陈孚听闻急忙移至车前,撩开车帘向外看去,只见自城西和城东各有南朝兵马向城池开来,旌旗蔽日,烟尘遮天,队伍看不见尽头。他回首道,“静修先生,南朝不遵前议,提前用兵了!”

“南朝这是欲向吾等施压,未必是要开战!”这时第三辆车上下来两人,一位老儒摆摆手道。

“王翰林,何以见得?”陈孚拱手向其施礼问道。

他知道王思廉曾依附史氏,后得忽必烈汗召见,颇见优待,累迁典瑞太监。真金即位后,迁中奉大夫、翰林学士,短暂任枢密院判官,以病辞归真定。想其为官多年,对于形势的判断更为准确,且此行人亦是以其为首。

“静修慢些!”刘因闻声也欲下车,王思廉伸手欲扶,被他身边的以为蓝眼高鼻的年轻人抢先一步扶住,搀着其下了车。

“谢过了,得之!”刘因站稳后,向年轻人施礼谢道。

“举手之劳,后学怎敢当谢!”相貌异于中原人的年轻的儒生汉话说的很好,赶紧还礼道。其名瞻思,来自波斯,就业于王思廉,随行照顾师傅,对众人执晚辈礼。他聪敏好学对经学、史学及天文、地理、历算、水利等皆有所见地。

“南朝这是等不及了吗?”刘因看看源源不断开进的南军,皱皱眉道。

“今日才是南朝给定的最后一日,如此迫不及待,似是不予再谈下去了!”陈孚叹声道。

“嗯,昨日南朝丞相对我等一改往日态度,变得异常冷漠,所提议题皆不做答复,显然不予再谈,今日便调集大军围城也就不突兀了。”瞻思插言道。

“未必,南朝这是施压,迫使我等放弃开列的条件,签订城下之约,此也是两国间谈判惯用的手段。”王思廉捋捋胡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