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前世的蒙古人自以为是个人英雄主义性格,看来也是从上边有传承下来的,团结和协作永远是蒙古人群缺少的重要一点。如此情况下,工于心计的异族统治者只要采用离间计,或者公开称赞或者封赏蒙古人中的一个部落,或者给予某个部落某种特殊的权利,就很容易在蒙古人中播撒下不和的种子,挑起蒙古人内部的争端,令其内斗,相互攻杀,从而达到弱化蒙古民族的目的,成为被统治民族。
自命不凡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是很容易被盲目的激情所驱使,计划去做一件大事,然而事前却很少会认真评估其风险和后果。二次攻打日本和讨伐占城、安南,恐怕就要元朝使节被杀、被驱逐,引发了忽必烈的‘激情’成分在里边,没有经过缜密的安排便盲目的遣军前去,可能其以为婆婆妈妈是胆怯的表现,若凑巧做成了便会很骄傲和得意,认为天下所有的事不过如此,个人英雄主义的虚荣同时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吧!
而据赵昺所知,忽必烈也曾准备组织第三次远征,想要将日本平定,但是终元一朝却都没有实施。可见蒙古人非常缺乏承认自身不足的勇气,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某种意义上很脆弱,失败后容易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很容易一蹶不振。两场败仗,加上察必皇后的死亡,让忽必烈陷入了沮丧之中,不过蒙古人固有的性格让他无法诿过于他人,于是只能闷头喝酒,在醉意中得到解脱了。
前世中人们常用天气寒冷和孤独的游牧生活为蒙古人嗜酒辩解。可赵昺以为雄心勃勃的忽必烈变成了醉鬼正是本民族意气用事的性格体现,他们既然认为自己是英雄,那么肯定不会愿意过平凡的日子,像个庸人一样碌碌无为,使得他要追求不凡。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的时候,便与那些失恋的男女、失意的文人一样寄情于酒或是毒品。
忽必烈豪饮无度想是觉得酒桌上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了一种战斗拼杀的氛围,能够充分体现出另类的英雄气概,以从平凡中创造冲动。嗜酒的危害谁都知道,酒醉失德洋相百出不用说了,且会伤害自身,脂肪肝都是轻的。而整个民族集体性的嗜酒如命确是一件可悲和可怕的事情,这种恶习肯定还要对蒙古人的后代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成吉思汗同样认识到嗜酒的危害,他曾发布上谕说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也成了聋子,喊他的时候,他听不到,他还成了哑巴,有人同他说话时他不能回答。他喝醉了时,就象快要死的人一样,他想挺直地坐下也做不到,他象个麻木发呆头脑受损伤的人……国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颁布训诫和重要的习惯法;将士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队、百人队或千人队;卫士嗜酒者将遭受严惩。可本性难移,说了又有什么用呢……
赵昺来到这个世界后经常会被几位师傅‘劝谏’,批评他做事冲动、功利、实用,做事取巧,往往凭着一时激情决断。另外不注重礼节,不听圣人之言,不遵圣人教诲,且独断专行,好勇喜杀。处理政务简单粗暴,有时仅凭个人好恶,不计后果等等。那意思自己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简直与蛮夷无异,当然这话没有说出来。
每当挨训的时候,赵昺嘴里虽然哼哼哈哈的答应着,但他清楚自己是在敷衍,心里并不能部接受。不过他对自己与当下格格不入并没有多想,只是以为是中国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之间理念的冲突。要知道他也是长在红旗下,戴过红领巾,做过三好学生,学习过五讲四美、三热爱,曾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捡到一分钱也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受过老师表扬的好人,这同样是中国传统美德,怎么到他们面前就一无是处了。
说到他是实用主义,赵昺记的自己所上大学的校训就是学以致用,将自己学的知识最大程度的转换为社会价值;工作后,老板儿同样是要他们要务实,不要务虚。且没有自己的实用,根据局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