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虎臣的担忧赵昺同样考虑过,但是他以为这是有利有弊的事情。以他前世所知,加上这十余年间与敌作战的经验而言,‘敦促’蒙军修筑城堡体系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关于蒙古人创造的能够横扫世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一直为后人所研究,有人以为是蒙古马的吃苦耐劳、高桥马鞍的应用、弓箭的威力巨大,及不需要后勤补给和拥有多匹副马等等各种条件的综合。但是赵昺以为蒙古大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战绩,外在条件和良好的武器及英勇善战的品性是不可或缺的,可却不是必须的。
因为同一时间,蒙古征服的地域国家有着比之更为先进的武器和优良的战马及众多的人口,却依然战败,所以赵昺以为蒙古人良好的战略、战术才是其胜利的根本。要知道当时所有蒙古各部落加起来人口不过百万人,最多能十五万蒙古骑兵,他们是如何能完成征服世界的事业呢?
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是最出色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的骑术要比他们的敌人好得多,及蒙古马通常在恶劣的条件下放牧,这使得它们的体格不很高大。但是蒙古马非常能吃苦而且适应性很强也是为世人公认的事实。赵昺曾做过实验,此时随便一匹蒙古战马都可以在一天之内连续骑三百余里而不需要进行长期的休息,要强于现代蒙古马的指标,这也许是因为后期的品种退化造成的。
另外初期的蒙古军只有单一的骑兵,从而使他们得以避免使用机动兵种和步兵相协调的问题,而这一难题至今困扰着各国的军队。这些因素的叠加,再加上足够的备用战马,蒙古军队具有即使今天看起来都可怕的机动性,使其可以在广大的地域上进行快速的机动作战,能够在极短是时间内集结军队集中使用,克服了兵力匮乏的问题。
这种高速的机动性,从而是蒙古人得以实施分进合击的战略。他们把自己的军队分散成几个分散的纵队,同时威胁敌人的多个重要目标。这样敌人不得不分兵保卫多个目标而分散兵力或者集中兵力保护某些目标而不得不放弃其他目标;如果敌人分散兵力的话,蒙古分散的纵队会突然集结起来以优势兵力发动攻势;如果敌人不分散兵力的话,蒙古人可以轻易的夺取很多战略要地而使战局越来越有利于自己。
另外在赵昺看来蒙古人最喜欢使用是被称为‘曼古歹’的战术,这一战术的核心就是假装溃逃,诱使敌人追击,而其精髓就是速度和突然性。而‘曼古歹’是一支经过特殊挑选出来的部队,他们要单独向敌人进攻,并迅速冲到敌军队伍面前,如同暴风雨一般从四面八方向敌人放箭,然后马上逃走,自始至终都不和敌人严阵以待的步兵发生近战,与现代的火力骚扰战术相类似。
‘曼古歹’将马的快速奔驰和巧妙的控制以及时机的选择成功的结合到一起,他们先行发动的猛烈进攻给敌人带来相当损失,然后在敌军的试图反击中诈败而后撤,假装惊恐而好象漫无目的地慌乱逃走。而在这个时刻往往只有最精明的将领和有严格军纪约束的对手,才能抑制住追击的冲动,不去追击佯装溃败的蒙古人。若是没有成功,他们会反复实施这一战术,直到激怒敌军。
对手一旦尾随追击,蒙古军会首先将敌骑兵诱出后援的保护范围,在丧失严密的阵型保护后往往被伏兵歼灭。这时蒙古弓箭手会突然对进入伏击圈的对手发起进攻,逐个歼灭分散的敌人并给还能维持阵型的敌人造成巨大的混乱,使得陷入混乱和重大伤亡的敌人面对严阵以待的蒙古重骑兵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这样看来,有坚固的城堡为依托,又有来去如风的骑兵作为机动兵力为援,看似真的能够构成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将宋军挡在长江以南。但是赵昺并不过分担心,他以为林立的城池恰恰使得蒙古军最擅长的机动战术难以得到发挥,反而会给己方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