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经世致用(2 / 3)

让学生“三观”正确,必修“礼、乐、书、数”文化课;“戎”关乎国防,要使国家发展有保障,在人口比较少的当时,在校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必修“射、御”军事训练课。

到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连孔子办的民办学校也要进行军训。孔子讲课时,把射御之术和礼乐教育看得同等重要。他说“射御足利则贤”,将军事素养视为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志。且他的军训教育理念十分符合当时的文化潮流——文武兼修。

正规的军训源于西周,那时学校就安排有军训课程。当时公办校分为国学和乡学,设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没有“中学”。大学标准的课程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是古代学生军训的内容。教官是从部队上请来的,授课时一点儿也不含糊,学生如果偷懒,必定被罚。所以,西周的大学军训是国家倡导,且予以保障的,而“射”和“御”便是大学生必修的军训课。

“射”就是射箭,这是古人的重要生存手段,狩猎、打仗都少不了,射箭具有中远距离杀伤力,是诸侯纷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所以非常受重视习射。西周时候,男孩长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学射、御”,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习射且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便是文人也不会降低标准,五项射技,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每项技术要求都很高。

射箭考核极其严格,而非是走过场,比赛的同时还要考查射手的修养,比如懂不懂礼让,守不守规则,尊不尊重对手等等。射箭以作为一件带有浓厚礼仪色彩的事情,深入到生活之中,并形成隆重的“射礼”,且天子通过射箭来选用诸侯、卿大夫、士等。优者可以参加祭祀,受到晋爵、增加封地的奖赏;劣者不能参加祭祀,还要受到责备和削减封地的处罚。可见,那个时候教授和考核射艺已经相当规范。

“御”就是驾驶兵车,战车是古代重要的作战工具,在战争年代,一个人驾战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御”自然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学生连驾车都不会,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学生。

御车也有五项技术,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鸣和鸾,要求车辆起步平稳。逐水曲,要求车辆过河或在溪流中行走时,既快又稳,避免翻车。过君表,要求在驾车途中避开障碍物,迅速安通过。舞交衢,要求遇到车多拥挤时,能够像舞蹈动作一样,从车流中轻快地穿插而过。逐禽左,在驾车出猎时,要求驾车人善于运用车辆协助围猎或阻挡猎物,利于射获。

到了诸侯纷争的战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各国更加重视军事人才教育和训练,军训成为官办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连孔子的私学也很重视军训,曾言“射御足力则贤”,他把军事技能优劣,视为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志,认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陛下切勿冲动,从秦之后六艺中的射、御便已逐渐废黜,至我朝已经无人提及,骤然恢复自然有些士子难以适应。而朱子之言亦是应时之说,陛下若是以一言而否之,只怕会引发激变,还是要慎重为之!”陈则翁见小皇帝一脸愠怒,便感到不妙,当下朱子的理学在士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崇尚理学。且他知道陛下提倡学以致用,与理学学说多有冲突,在科举前就有改变之心,因为唯恐陛下一怒之下做出废黜理学的决定。

“瑞洲先生所言不假,但是事情总要因时而变,如今国家危在旦夕,正是奋起反抗,消灭暴元之时。可若是仍抱残守缺,忘记了根本,却不知奋起,只能重蹈亡国的覆辙。”赵昺反驳道,“朱子重文轻武,其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以致士子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