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四战之地者难。
所以赵昺借鉴了朱元璋北伐中原的战略,首先攻占山东,然后向西旋转攻取河南,进而进军河北,攻元大都。大都既下,再入山西,以此为跳板进军关陇、夺巴蜀,统一天下。而不同的是,他现在是四处开花,采用扰乱云南,进军川蜀以牵制蒙元的兵力,再攻略两淮使敌无法四处相顾的战术,让蒙元方面只能被动的跟着自己的节奏动,而失去了对战略主动权的掌控。
赵昺自然也清楚自己的战术弊端同样明显。首先四处用兵,使得财政压力很大,使得他无法无限制的增加兵力;而想要少花钱多办事,四面开花又让战线漫长,导致兵力分散,难以实施大包围、大迂回的战术,只能谨慎用兵,以脑子弥补体力的不足。
当下赵昺也正享受作茧自缚的痛苦,先是为了歼灭玉昔帖木儿兵团,在扬州城外冻了了好几个月,又以身犯险演了出空城计才将其摆平。而此刻明明中原近在眼前,汴梁似乎是唾手可得,却也不敢妄动,他明白大胆用兵不等于蛮干,凭着自己手里这点兵力夺了城也守不住,还要冒着被围困的风险。所以馋的抓耳挠腮也不敢去吃,只能在对岸遥望。
想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又要解决兵力匮乏的办法,赵昺知道能用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所谓的‘伤其十指,不若断其一指’,也就是伟人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而当前双方都在向前线调兵,决战的战场就要摆在枢纽之地的徐州。
徐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赵昺前世曾看过一个统计,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四百余次。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即彭伯寿征西河;最近的一次,即解放国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算下来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这块地方就要打一回仗。就是在和平年代,徐州也有重兵把守并设立相当高级军事指挥机关,所以必争之地是名副其实。
那么,兵家为何争徐州?其实还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徐州一直是南北交界,处于北京和南京的中心位置,是防卫苏南税收重镇的屏障,可以说苏南的富庶和徐州的屏障作用密不可分。且它扼守在交通要冲,北可控制华北平原,南下可攻打江南,西去可以进中原腹地,东推可有海港作退路。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
而用徐州人的话说,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而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因而古人才有“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之说。
此地虽属黄淮平原,但鲁南山地伸延至此,故境内岗岭起伏,群山环抱,势如仰釜。这些山在冷兵器年代,就如徐州城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徐州城外的河流,加上有时黄河经常改道,流经徐州,有黄河天险据守,同样也有天然防御作用。
再有自古徐州就有畅通的水路。南宋之前,徐州城的北面与东面有泗水环绕,西面有汴水流过。从泗水北上,可通金乡、曲阜、定陶;从汴水向西,可达开封、洛阳;沿泗水南下,可到淮阴。这些由徐州可以通达的城市,当时都很重要,有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打仗,特别是打大仗,必须调动军队,而且兵贵神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军事部署。除调兵之外,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常识。在此条件下,交通条件便成为一个关键。如果谁占领了徐州,运兵、运武器、运粮草,就没有多大困难了。此外陆路也通达四方,历代都在此设有驿站,可以快速传递消息,调动兵力。
尤其是南宋时,黄河决口,夺泗而流。元代之后,忽必烈当政整修大运河,泗水纳入京杭大运河水系,使得徐州交通枢纽的地位再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