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赵昺并没有与江钲进一步恳谈,因为只有他清楚其的心病比之上的病要重,心结骤然被打开,放下了沉重的包袱,自然身体上会感到轻松些。不过他知道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伤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上的伤还需要调养,若是闹出‘回光返照’的事情,笑话就大了。
小憩之后,赵昺在县衙后院的小花园中寻了个树荫,稍作布置便开始查看有关襄阳新情报和资料。这其中既有御前办沿途收集的历代方志,前人笔记及游记,也有事务局近日送来的情报。总之内容十分繁杂,涉及襄阳地区的民俗、民风和地理等等方方面面。
赵昺将几张历代襄阳地图铺在案几上,这些都是御前办事前翻找出来,并重新放大誊画的,以便于他查看。而古代的地图十分让人看着蛋疼,没有比例尺,没有等高线,也没有统一的标识,只能直观的分清方位和周边的山脉、河流和村庄,至于准确的海拔、两地距离就不要想了,往往只会在旁标注某地至某地多少里许。
即便地图如此简陋,但是赵昺还是十分重视,因为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不仅地形、地貌会改变,河流会改道、断流,地名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就要不停的比对,否则很可能就会发生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的事情,对于军队作战那是致命的。
赵昺现在手中拿着的是襄阳城图,这是事务局绘制的最新版本,而案几上铺着的既有前朝绘制的,也有本朝历次重修后的。只要加以对比就能够看出这座城池的修建史,从而可以发现哪里的城防存在弱点,毕竟历朝修建城池的工艺、使用的材料及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异,分辨出哪里曾经被水冲毁过,在战争中被损毁过。
从时间上看,襄阳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汉,改建于唐、宋,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阳城向东、向北迁移。神龙元年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会汉水暴涨,他利用两汉襄阳县城和三国至唐前期襄阳府城垣于城西修筑了防洪大堤。至此襄阳城池的位置稳定下来,形成城高近三丈,宽五丈,周长九里,方圆十五里的方城。
不过襄阳城的增修主要还是发生在宋朝,尤其的靖康之变后,赵宋南迁,襄阳城的军事作用凸显。孝宗时,襄阳增修城池,“楼橹、雉堞委皆壮观,止其中炮台、慢道稀少,缓急敌人并力攻城,缘道远,援兵难以策应。”又“增筑炮台四座,慢道十一条”,以便于城内军队迅速登城支援作战。
淳祐十一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襄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阳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收复襄阳。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
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阳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收复襄阳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
在襄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砖墙,在城垣上增筑了马面和看楼,在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边的雁翅城,与樊城东西角楼抵江边的两雁翅城相呼应,增强了襄阳二城的防卫能力。每座城门外有瓮城也叫屯兵城,用于屯兵及存放兵器之,俗称月城,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位于襄阳城西北角的夫人城,是与襄阳城紧紧相联的一座城外城。为东晋太元三年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母韩夫人率众所筑,以后多次扩建,呈长方形,稍向外突出,东与襄阳城墙相连。南、西、北墙内以土夯筑,外砌大城砖。
鉴于“筑城容易守城难”,次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阳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