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下邑之谋(1 / 4)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史记·留侯世家》

汉二年(前205年)五月,刘邦逃至下邑。直到进入吕泽军中,刘邦一路紧绷的神经,这才有所放松。

得知刘邦与下邑汉军会合,项羽便也暂时放弃了追击,先行收复彭城,稳定后方去了,毕竟如果没有稳定的后方,就是项羽也根本没有办法持久作战。

此后数日间,樊哙等人率领的各支汉军主力,也陆续赶到下邑与刘邦会合,见到汉军主力并没有什么损失,刘邦长松了一口气。

虽说彭城一战刘邦遭遇惨败,但伤亡最为惨重的,实际只是部署在彭城周边的诸侯联军,刘邦部署在外围、原本用来抵御项羽的汉军主力,因为并未与项羽遭遇,反而没有遭受什么损失。

刘邦刚刚因汉军主力尚在而松了口气,便又接到了后方叛乱的消息。

虽说彭城一战,汉军主力损失不大,但刘邦毕竟是败了,消息传开后,人们只会传颂项羽以数万军队击败了刘邦数十万大军,而不会去讨论战败原因和具体损失,这对刘邦的声望无疑是个重大打击。

随着刘邦大军惨败彭城的消息传开,导致刚刚归附的黄河以南地区人心动荡,一些人趁机起兵叛乱,其中王武反于外黄,程处反于燕县。

刘邦很清楚,以项羽的性格,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自己,只是眼下彭城刚刚收复,短时间内还顾及不到自己罢了,待到后方稳定之后,项羽定然会再度率军来攻。虽说此战汉军损失不大,但仅凭自己的军队,能否挡住项羽的精锐骑兵,刘邦心中实在没有把握。

现在后方叛乱消息传来,更是雪上加霜,如今叛乱规模不大,对汉军的影响还不算大,可若是任由叛乱蔓延,不仅汉军的补给通道面临威胁,在这种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况下,就是刘邦想要顺利退回关中,恐怕都不可能了。

刘邦有心西撤先行平定后方,又担心被叛军堵住退路,若是项羽再趁机来攻,那可真是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可若是继续坚守下邑抵御项羽,若是后方叛乱规模扩大,自己退路被断,也迟早难逃败亡的下场。

面对如此绝境,刘邦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对策,便对着在场的将领们说道,“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

刘邦麾下这些将领,大多是大字不识的大老粗,要他们冲锋陷阵没有问题,要他们出谋划策,可就真难为他们了。面对刘邦的询问,一众将领全都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贸然开口。

刘邦见状,颇为无奈,只好摆了摆手,让他们退了下去,又派人找来张良商议对策。

向张良描述了一番如今面临的局势后,刘邦说道,“文臣武将所求者,无非裂土封侯,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作为封赏,只是不知谁能与我一起建功立业,先生可有人选?”

张良沉思片刻,答到,“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猛将,如今却与项羽有了隔阂,彭城之战时,项羽令其出兵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为此极为恼怒,多次派使者前去责问;梁地彭越,项羽分封诸侯时,他因为没有受封,早就对项羽心怀不满,齐地田荣反叛时彭越也曾出兵响应,为此项羽曾令萧公角前往攻打,结果没有成功。这两人可以一用。此外,汉王手下的将领之中,虽说勇武之人不少,但说到独当一面,可委托大事者,唯有韩信。大王如果能够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必败。”

刘邦听罢,逐渐陷入了沉思,如今天下各方势力中,燕王臧荼、淮南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要么地处偏远,要么实力弱小,对天下大局很难产生影响;赵地陈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