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叛乱余波(2 / 3)

忠心耿耿了。

如今济北王有这样的功劳,却还受到朝廷的猜疑,以至于整天担惊受怕。如果让他后悔当初没有与吴王一起叛乱,对国家显然是不利的,那些恪尽职守的诸侯国也都会因此产生疑虑。如今,能够在太后和皇上面前据理力争的,只有大王您一个人,还请大王您考虑一下。”

自认在“七国之乱”中立下首功的梁王刘武,此时俨然已经以储君自居,而作为储君,考虑问题自然不能再局限于诸侯王这个身份,而应该通盘考虑天下大势。

如果刘武依旧只是个梁王,济北王刘志的死活自然与自己无关,根本没有必要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去为一个血脉关系已经较为疏远的诸侯王求情。可是作为储君则不同,无论是为了天下的稳定,还是为了将来坐稳皇位,他都不能置身事外。

正是由于心态的变化,梁王刘武在听取了公孙玃的劝说后,这才上书汉景帝,将公孙玃的话转呈皇帝,以替济北王刘志求情。

汉景帝见到梁王刘武的上书,认为济北王刘志当初虽然是因为被囚禁看管才没有参与叛乱,但正如公孙玃所说,从客观上来说,刘志的确对叛军起到了一定牵制作用,何况当时作壁上观的诸侯王并不在少数,如果对济北王刘志予以严惩,这些诸侯王又该怎么想?

于是,为了平息叛乱造成的动荡,修复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裂痕,汉景帝最终采纳了梁王刘武的建议,下诏赦免了济北王刘志,将其改封为了菑川王。

不仅如此,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汉景帝又下诏赦免了当初“七国之乱”时,被吴王刘濞等诸王裹挟,仍然逃亡在外的百姓和士兵,让他们返回家园安心生活。

同时,鉴于吴楚两国天高皇帝远,又担负着防御闽、越异族的责任,汉景帝还打算改封吴王刘濞的弟弟、德哀侯刘广为吴王,改封楚元王刘交第三子、楚王刘戊的叔叔刘礼为楚王。

不过,此举却遭到了窦太后的反对,窦太后认为吴王刘濞乃是“七国之乱”的首犯,虽然已经身死,但其罪不可免,若继续保留吴国,根本无法达到警示天下的目的,其他诸侯王也会变得有恃无恐,因此认为恢复楚国即可,吴国必须除国。

汉景帝认为母亲所言有理,遂以宗正刘礼为楚王,又以吴国的薛郡重立鲁国,改封皇子、淮阳王刘馀为鲁王,以监视楚国;又封皇子刘端为胶西王,以隔绝淮河南北的诸侯王;割常山郡的北部诸县设中山国,以皇子刘胜为中山王,以隔绝燕地和赵地。

“七国之乱”时,汉景帝之子、汝南王刘非虽然年仅十五岁,但却主动上书请求攻打叛军,并率领汝南军队奋勇作战。因此,在窦太后反对重立吴国的情况下,汉景帝便改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负责治理原吴国地区。

“七国之乱”的持续时间不长,但对西汉统治的冲击却一点也不小,历经这次叛乱,使得汉景帝充分意识到,虽然历经汉文帝的打压,但诸侯王和功勋集团势力仍然极大,对朝廷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威胁。

而在诸侯王和功勋集团两者之间,无疑以诸侯王的威胁更大,毕竟他们随时能够威胁到朝廷的统治,而功勋集团历经汉文帝打压之后,如今虽然仍有一定影响力,但除了在特殊时期趁机发难,在朝廷统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再翻得起什么浪花,而且由于涉及面实在太广,短期内很难解决。

于是,随着叛乱的平定,在诸侯王实力大损,而朝廷声威高涨之际,汉景帝决定趁势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当然,有了前车之鉴,汉景帝这次没有再采取强硬的做法,而是选择了相对柔和的手段。

汉景帝四年(前153年)春,汉景帝下诏重新在关键要隘、河津设置关卡、驻扎驿卒,对于商贾和百姓的往来严格盘查,严禁诸侯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