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或者“月旦品”。
许劭病逝后,月旦评一度沉寂,后来杨修在许都重修月旦,风评天下英才,颇有当年许劭兄弟的风采,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天下人趋之若鹜。
每每月初,城南必是人满如患,不论是世家子弟,抑或是平民百姓,皆争相前去,就算不为功名,也在朝中官员前露个脸,为以后的仕途铺板子。
今日的月旦评一如往初,早已人山人海,不仅有男子,还有不少年轻靓丽的少女,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是不是掩口轻笑,讨论今天的主角,杨修。
“那个是杨修。”林婳放下车帘,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
那个不是杨修,还能是谁?这话问的。郭嘉嘴角抽了抽,靠在车厢上,闭目养神,手里的折扇一点一点地敲击着掌心。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温和。
“没想到杨修长得还挺好看的。”原以为杨修恃才放旷,定是个眼睛长到头顶的风骚孔雀男,没想到还是个翩翩佳公子。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就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说不上来,就莫名地有吸引力,尤其是对林婳这些涉事不深的小姑娘。
“还挺好看的?”郭嘉脸都黑了,没看出来自家小徒弟还是个颜控,杨修哪里好看了,毛都没长齐的黄毛小子,哪有他有内涵。强行把有些犯花痴的某小孩的脑袋给掰过来,振振有词地教育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别只看到表面,还要看到内在”絮絮叨叨跟个操碎了心的老妈子说了一大通,直把林婳说的一愣一愣的,一脸懵。
徐母看得有些好笑,杨修不是什么好人,郭嘉就是好人了。表面看上去是个正经的读书人,实际上里面黑黢黢的,不知道有多少坏水儿。
“先生,你说累吧歇会儿吧。”林婳讨好地笑了笑,手忙脚乱地翻出水囊。郭嘉这种超脱世俗的人说起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挺违和的。
郭嘉眉毛微挑,接过小丫头的讨好,恨铁不成钢地使劲揉了揉他毛茸茸的头发。
林婳忽的撇到一个熟悉的面孔,好奇道,“那不是荀令君的长子荀恽吗?”指着不远处一个年青人,十七八九,跟荀彧长得有五分相像,一袭墨蓝色的长袍,硬生生压住了年轻气盛,她曾经远远的见过一面。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不知道有多少官家子弟都来这月旦评,荀家也不免为自家子弟考虑,虽然在他看来,这月旦评有些言过其实,但平心而论,确实能网罗不少人才。
“先生也被风评过吗?”
“那倒没有。”他那个时候还是许劭兄弟风评月旦,当年的月旦评可比现在这个盛大多了,天下闻名,坊间流传,“所称如龙之升,所贬如坠于渊,清论风行,高唱草偃,为众所服。”可见其影响力。杨修还是太嫩了。
林婳期待地看着郭嘉,“那先生待会儿上台吗?”还挺想看郭嘉和杨修对上的,一定是龙争虎斗,学术界的碰撞。
郭嘉翻了翻白眼,哼哼一声,“我又不要杨德祖帮我涨名声,何苦上去被人当猴看。”说完拍了拍身边不安分的小丫头,这丫头在曹操面前乖的跟个小奶猫似的,一跟他出来,就像脱缰的兔子,拉都拉不回来。
林婳不满地撅了撅嘴,往车窗口靠了靠,整个人半个身子都要钻出去,郭嘉无奈地摇摇头,长臂一伸,将女孩小小的身子圈在怀里,往下拉了拉,生怕她一个不小心摔出去。感受到腰上传来的力量,林婳回头冲郭嘉笑了笑。
“来了来了。”林婳突然高兴地直拍手。
“在下杨修,今日在此主持月旦评,风评天下英才”早期的杨修意气风发,在台上侃侃而谈,迷得台下的少女一阵尖叫,有种现代演唱会的既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