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劝降(1 / 2)

当张顺赶到南阳城外的时候,看到躲在城门洞里瑟瑟发抖的“毛葫芦”,嘴巴都快笑完了。

他连忙让麾下出身卢氏的“毛葫芦”上前喊道“投降不杀,舜王优待愿意追随的‘毛葫芦’,若能立功各有优赏!”

其实这任千总麾下的“毛葫芦”多来自于附近的唐县、邓州和卢氏等地,口音倒颇为相近。

那些走头无路的毛葫芦一听,都是老乡,心里便信了三成。

不过由于这些年闹“陕寇”,河南、山东和湖广等地多有受害,所以“陕寇”、“晋寇”名声最差。

他们不由又问询道“不知领头者何人?可否上前一叙?”

张顺听了这要上前,高桂英不由伸手抓住道“爹爹莫去,刀剑无眼,更何况距离城墙又近,若是不小心伤了,我真是百死莫恕了!”

张顺和高桂英哪里想到这伙人还有“地域歧视”?

高桂英这一张口不要紧,一股秦腔就出来了。

原本将信将疑的“毛葫芦”闻言不由一惊,连忙拉开了弓箭,放平了刀枪。

他拉开要打架势,破口大骂道“原来是‘陕寇’在此,尔辈最无义。要杀自管杀来,怕死的不是好汉!”

“嗯?”张顺一愣,万万没想到古代“地域歧视”这么严重。

其实这倒是张顺有所不知,明末大规模起义首先起于陕西,随着朝廷的围剿才流窜到山西、北直隶、河南、湖广等地。

陕西起义之初,为了求活罢了,毫无军纪,烧杀略抢,所过之处百姓深恨之。

甚至一度有百姓听到陕西、山西口音的商人、旅人,便偷偷袭杀,以解心头之狠。

而这南阳正好处在陕西、河南和湖广交界之地,陕西义军多有侵扰。

其地“毛葫芦”又多番被抽调与义军作战,更是有血仇在身,是以一听到高桂英的“秦腔”就翻脸了。

张顺一看不好,连忙高声喝道“我不知诸位是什么意思,可是本人却是豫人无疑,不知可听得出我的口音?”

张顺是豫东人氏,口音倒和汝宁北面像仿佛。那些“毛葫芦”听了也有些惊疑不定。

“好像是汝宁府的口音,可是没听说那边有什么大寇啊?”

“得了,咱们问一问不就知道了?”

众毛葫芦商议已定,不由反问道“你们这一会儿汝宁口音,一会儿陕音,我们哪里分得清真假?不知有何凭据,使我们信之?”

这特么我哪有证据啊?难道我还要告诉你们老家哪里的,让城上人听了,把我家祖坟刨了,再扔条蛇进去剁了不成?

爱信不信,谁还惯着你不成?虽然有些可惜,张顺依旧准备下令斩草除根,谨防城里万一想通了,再把他们放进去,不利于回头攻城。

结果就在张顺举起手准备下令的一瞬间,不知道怎么就想起了晚上和那一大一小两个美女云雨之事了。

张顺眼睛一亮,不由笑道“你们稍待片刻,我家中婆娘刚好在营里,一会儿我喊了向你们喊两句话!”

随即张顺便命高桂英把她们两人喊了过来。

原来那王妃和郡主听着外面的厮杀声,正躲在帐里瑟瑟发抖。

好容易外面终于静了下来,左等右等,又不见张顺回来。她们只好蒙头躲被子里,活似一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听到了有人进来的声音,这才颤声问道“谁?”

“我!”

“呼~”两人这才常松一口气,露出脑袋来。两人识得是高桂英的声音,只道张顺也回来了。

结果她们仔细一看,除了高桂英和她带回来几个士卒以外,别无他人。

两人心里不由有不好的预感“老爷呢?”

“在外面等你们俩呢,赶快收拾一下过去!”高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