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来的和你的不大一样。说是王鋆那厮做的咏梅,被余望给盗用了。”
“这话你也信?一个酒囊饭袋,字能认得全就已经是得天之幸了。”众人闻言皆笑。
所谓流言蜚语,便是如此,话传着传着,总归就变了样了,经过诸多人描述之后,很多事情反倒有可能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结局。
而此时,有人插话说道“当时这王鋆和赵家打起来了。”
这群人一下就兴奋起来,忙追问“快说说,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此人,说他当日便在那永兴楼,于是他便把那天在永兴楼瞧见的事情,给众人细细说了一遍。
尔后继续道“当时那小孩子谦虚了几句,不肯承认咏梅是他写的,王鋆那厮就在楼上,谁晓得给他听见了!他便说一个毛都没齐的孩子懂个甚,总之语言粗鄙的紧。”
此人讲话抑扬顿挫,不少人头听得入神,他顿了一顿,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继续道“反正是不信余海东所言。一会儿说这孩子小小年纪便会盗他人诗句,一会又说余望也是个偷诗贼,使劲嚷嚷什么要把余海东抄别人诗,沽名钓誉的事儿给说出去,还说什么这等水平的诗句自己是手到擒来。”
“总之他是急眼了,说话不过脑子,什么都讲。所以我猜这才是你们听说咏梅是王鋆所做的原因。”
一口气说了不少话,此人咽了口口水后,继续道“其实这原本也没什么,余海东和那小孩子根本就懒得理他,是和余海东一起的那一行人,也都不信这诗是这个孩子做的,以为余海东就是为了给这小孩子撑撑场面。”
然后此人突然放低了声音,低下头去,说道“余海东此人,嘴上总是没个把门的,喜欢拿人开玩笑,得罪不少同僚,自然这会儿那些同僚都拿这事儿数落他。你们说这算个什么大事,寻常人就算这样给一个孩子撑场面也没什么,可就是余海东得罪人多了,所以他这群同僚都在一旁奚落他。”
这人顿了一顿继续道“你们猜后面怎么着?应是这孩子当时见这余海东为了帮他,却遭同行之人的笑话,于是又撂下一首诗!这首诗着实是精彩至极!”
接着看了看周围众人,卖了个关子后,见大家心痒难搔,才继续道“这小孩念的第前两句是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众人一听这没明白这是何意,先是愣了一愣,道“精彩在何处?”
那人见关子卖到了,继续道“后面两句是,腰间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说完后,众人皆是一愣,然后便想起王鋆那厮平时的打扮和德行,一个个都会意一笑。
“你们不知道,当时在场的那群进士老爷们都笑疯了,腰中雄剑。”话没说完这人又笑了起来,道“腰中雄剑。”接着又是哈哈哈几声笑“娶了那么多姬妾,我这腰中雄剑跟他比肯定是要甘拜下风的。”
众人本以为这腰中雄剑所指是王鋆有事没事都缀在腰上的那束丝绦,被这人连续笑这么几下才明白指的是另外一处地方,于是也纷纷大笑起来。
有人道“你想岔了吧,那小孩子才几岁,都懂这档子事儿了?”
这人回道“得亏那余海东提醒,他说‘腰中二字,含蓄了吧’,结果那小孩摊了摊手,用眼神示意了一下身旁的爹妈跟弟妹,没回答,这没回答可比回答了还要狠,当时在场人瞬间就都明白了,要不是那小孩做这动作,我都不明白腰间雄剑指什么。”
有人道“这小孩子到是有意思的紧,难怪那余海东也会帮他说话。”说完似是又想起什么,又哈哈哈大笑了一阵。
“是啊是啊,余海东本就是个好揶揄人的性子,你还记得不记得他送当朝李相的那首诗,一束梨花压海棠。”说罢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周围人连连称是,道“难怪余海东会帮这小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