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缩影(1 / 4)

临夏 吃红薯不 3571 字 2个月前

数日之后,淮安。

一行人混杂在路人中,风尘仆仆来到,正是卫清一大家子——就是当初那个卫姓小吏,在方临一家逃难到海宁县城时,因为踩坑被方临搀扶一把,后续出发府城给了十人份粮食,后来方临一家回小和村还感谢上门拜访过。

如今,卫清的四个儿女都已成家,连孙辈有了,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赶来。

“爷爷,这就是淮安?看着和咱们海宁县大不一样哩!”

“是啊,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我也觉得好。”

……

一大家子张望可见:往来熙攘的人流,忙碌运转的码头,连绵驶入天际的白帆。

不同于海宁县城的疲敝、困乏,犹如一个暮年老人,淮安在这个山河破碎、狼烟四起的时候,还有着难得的勃勃生机。

进城,卫清一大家子来到一个小摊吃饭,摊主给他们报着菜名:“包子有白菜馅、芥菜馅、鸡蛋韭菜馅、猪肉馅……小菜有拌黄瓜、炒豆角、卤豆干……”

一大家子听了都是惊讶,因为这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还有菜品的丰富——这要是在海宁县城,每样都要贵上一些不说,许多菜还买不到。

他们心中都是疑惑,在海宁县城,因为要种植粮食,市面上菜蔬要少许多,看起来物资匮乏,淮安难道不是如此么?

这会儿都是半上午了,客人不多,摊主也是个健谈的,似乎是感知到他们的疑惑,自豪说起来:“客人是外地的吧?在我们淮安府城,你看这粮食啊、肉啊、菜啊,价格不高,种类也多,那是因为方大人的商队从海外运回来了好多粮、肉干,周边百姓这才能多多种植菜蔬……要我说,这府城百姓现在还能日子过得好,都得感谢方大人。”

“哦,你们外地人,不知道方大人吧?我给你们说说,那三国话本……什么,你们知道,就是下面县城来的?”他悻悻住嘴,好似还在不能为他们吹嘘一番方临而感到可惜。

卫清听着这些方临的信息,心中也是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当初那点小小恩情,方临后续帮他站台,升官加薪……近些年联系是少些了,不过每到年节必有方临这边送去的礼物,这让他很是感怀。

也正是出于这份信任,在这个山河破碎、鞑子南下的时候,他拍板做出抉择,带着一家大家子决定出海。

——说来,方临已派人去接应他们,卫清一大家子却不知道,自行提前过来了,也因为感觉方临对他们帮助良多,不好意思再过多麻烦,找过去。

“老丈啊,我想问一问,现在出海是个什么章程,出去能分多少田地,又在哪里报名?”

“分多少田地?你说的那些,可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出海别说分田地,想要排上队,坐船出去都不容易哟!”

摊主说着:“最早的时候,要是去海外,每人能分一顷田呐,那可是一百亩,还都是上好水田;后来少些了,男丁八十亩,妇孺五十亩;再后来,那个崇什么的皇帝、就是去年上吊了的那个,自打这个糊涂皇帝上台,天下就开始乱了,想出海的人越来越多,分的田就越发少了,三十亩、十亩、五亩……

去年,京师被反贼打进去了,这一下,想出海的人就更多了,城中那些殷实人家都开始走了,从那儿开始出海就不分田了,也是人太多,分不了。不过,你出海途中吃喝拉撒的开销,方大人还是都包了,不要钱。

到了今年,鞑子开始南下,这城里啊,十个人八个都想走……方大人还是良心的,现在这个时候出海,仍是不收你的钱,可这人多船少,你得慢慢排队啊!”

的确是如此,随着满清南下,人们心中越发有了紧迫感,如马、邵、段三家,一改从前的暧昧态度,主动走了,这个示范效应,让城中百姓